從AI做牛做馬到給AI做牛馬,人類決定反抗
2023年11月,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突然被董事會解職,原因是在AI安全與商業利益的平衡問題上存在分歧。
一年後,AI教父傑弗裡·辛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表示:"爲我的學生解僱Sam Altman而驕傲。對利潤的關注不能超過對安全的關注。"
2024年2月,被《時代》評爲2023年最佳發明的AI Pin遭遇滑鐵盧:5-8月退貨量超過購買量,截至8月份,退貨金額已達100萬美元。
這個標榜“讓AI走進現實生活”的產品,最終證明只是一個簡單的大模型套殼。
2024年7月,日本插畫師"走り書き"在社交媒體分享:“AI工具的出現令我的委託量大跌,不得不放棄畫師的工作。”
自ChatGPT橫空出世後短短兩年間,從安全與利潤的角力,到產品與需求的錯位,再到技術與就業的衝突,你或許也感覺到了,AI的發展正往我們希望的反方向狂奔。
AI發展,本末倒置?
自從ChatGPT掀起新一輪AI革命以來,一個奇怪的現象引發了廣泛討論:AI似乎更熱衷於取代人類的腦力勞動,而不是我們期待中的體力工作。
根據LinkedIn發佈的《2024年全球人才趨勢報告》,AI對創意行業、金融分析、程序開發等白領工作的替代效應最爲明顯。與此同時,基礎的體力勞動如搬運、清潔、照護等領域,AI的應用卻相對滯後。
因此,插畫師“走り書き”的遭遇並不是個例,根據Berkeley的研究顯示,AI技術有潛力自動化約60%工作崗位中30%的任務,但這種自動化主要集中在知識密集型領域。
顯然,資本是逐利的,市場正在推動AI朝着利潤最大化的方向,而不是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畢竟相比投入巨資研發家政機器人,開發一個替代白領工作者的AI系統顯然回報更大。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效率至上的驅動下,我們——人類正在成爲AI進化的“數據養料”:
每天數以億計的用戶在刷AI生成的短視頻,算法不斷收集行爲數據來優化推薦;
社交媒體上充斥着AI生成的內容,真實的人聲逐漸被淹沒;
人們越來越依賴AI來完成思考和創作,從寫作到繪畫,從數據分析到決策支持。
小部分精英掌控着AI的發展方向,大多數人則淪爲數據的提供者和算法的服務對象。
眼下AI的發展模式不僅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也讓AI技術逐漸偏離了服務人類的初衷,稱得上是“本末倒置”。
不過,這條過度追求效率的道路已經顯現疲態。
明星產品ChatGPT在經歷不到一年的爆發式增長後陷入停滯,月活用戶數據自2023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據SimilarWeb數據顯示,ChatGPT網站流量在2023年12月同比下降了12%。
2023年5、6、7月,ChatGPT 連續三個月流量下降
多款類GPT產品的用戶增長也普遍後繼乏力。
這說明,單純追求效率,只會讓AI走入死衚衕。
但是,更難的問題是:AI究竟應該爲誰服務?我們如何確保AI的發展能夠真正造福全人類,而不是加劇已有的社會分化?
AI硬件的迷思與真相
在AI大模型遭遇增長瓶頸的背景下,科技行業開始尋找新的突破口。
2023年下半年,一批標榜"讓AI走進現實生活"的硬件產品扎堆亮相:
Humane的AI Pin承諾將AI助手變成隨身設備:
Rabbit R1號稱能理解人類意圖的“口袋AI”;
各大手機廠商紛紛推出搭載AI功能的新機型。
然而,這場AI硬件狂歡很快就遭遇了現實的冷水。
以AI Pin爲例,這款被《時代》評爲2023年最佳發明的產品,在短短4個月內就遭遇滑鐵盧。據內部數據顯示,5-8月期間退貨量竟超過了購買量,截至8月,其900萬美元的銷售額中,退貨金額就高達100萬美元。
更令人尷尬的是,大多數用戶反饋這款產品“除了噱頭一無所有”。
Rabbit R1更尷尬。在CES 2024上收穫一片讚譽後,它很快就被技術社區扒到大翻車:系統本質是基於開源安卓定製、核心功能完全依賴GPT-3.5接口調用、其啓動器APK甚至可以直接在普通安卓手機上運行。
而目前市面上的所謂"AI手機",本質上都是"AI Feature手機":功能侷限於圖像處理、會議記錄等表層應用、跨設備交互始終未能打通、未能改變智能手機的底層交互邏輯。
關於AI手機,小米盧偉冰說過一句話:“真正的AI手機,一定是基於AI大模型重構的操作系統。”
所以,所謂的"AI硬件"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AI創新的關鍵不在於簡單地將AI功能植入硬件,而在於從系統層面重新思考人機交互的本質。
沒有操作系統的突破,單純的硬件創新註定是徒勞的。
就像iPhone之於iOS、Android之於智能手機,真正的革命性產品永遠需要軟硬件的深度融合。
這已經成爲整個科技行業的認知共識:未來不會再有單純的AI硬件,真正的突破在於重構操作系統,讓AI成爲設備的“靈魂”而不是簡單的功能附加。
也就是說,AIOS的時代正在到來。
再也沒有所謂的AI硬件
未來一切榮光歸於“AIOS”
在這場AIOS的全球競爭中,各大科技巨頭都展現出了不同的戰略思路和技術路線。讓我們看看幾個代表性玩家的佈局:
蘋果和谷歌都在積極將AI整合進各自的操作系統中,以提升用戶體驗和功能性。蘋果通過Apple Intelligence和Siri的升級,強調隱私保護和個性化服務。
而谷歌則直接把Gemini大模型整合進即將發佈的Android 15系統內核,讓AI成爲系統默認的交互入口,以提升Android系統的智能化水平。
小米澎湃OS2也利用AI革新了系統應用,包括AI寫作、AI翻譯等功能,不僅打通不同設備之間的數據和交互壁壘,還通過“超級小愛”深度融合"人車家"三大場景,實現了從手機到IoT的全鏈路AI賦能。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操作系統的競爭本質是生態之爭。而在AI時代,AIOS的競爭將更加關鍵,它不僅關乎生態,更是對整個人機交互方式的重構。
從技術角度看,一個成熟的AIOS需要具備三個關鍵前提:
首先是智慧方面。不僅僅是簡單調用大模型API,而是要將AI能力深度注入系統底層,爲系統注入持續進化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例如小米HyperAI,通過自研端雲混合大模型、多垂類模型,實現了從UI交互到系統調度的全方位智能化。
其次是感知與記憶方面。AIOS需要構建端側的感知引擎和記憶架構,才能具備多模態感知能力、理解和記錄用戶行爲與場景。
最後是執行,一個強大的跨端執行引擎是實現全場景智能服務的基礎。
這三層能力的融合,讓AIOS能夠在各類生活場景中發揮作用。尤其在家庭場景,AIOS帶來的改變最爲直觀。
比如小米澎湃OS2, 超級小愛作爲整個家庭的智能中樞,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語音助手,而做到像鋼鐵俠電影裡“賈維斯”那樣的智能管家。
比如它能根據家庭成員的作息規律,自動調節家電運行狀態;還能通過情境感知,預判用戶需求,比如感知到季節和溫度變化,提前爲用戶提高車內空調溫度。
這種場景化的智能服務,讓我看到了AI真正迴歸生活本質的可能。
不再是人類爲AI做牛做馬,而是讓AI成爲我們生活的得力助手——通過AIOS這樣的系統級創新,我們終於讓AI回到了正確的位置:服務於人類日常生活,而不是讓人類淪爲AI的數據奴隸。
當AI真正開始服務於柴米油鹽、衣食住行這些最基礎的生活場景時,它才真正實現了技術的價值。
重新定義AI與人的關係
從ChatGPT的爆發到AI硬件的起落,再到AIOS的興起,AI發展正在經歷一次重要的轉向。我們逐漸認識到,AI的價值不在於取代人類,而在於賦能人類。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西莫格魯所言:"技術進步並不總是直接轉化爲勞動者的福祉。”與其過分關注機器智能,真正應該關心的是機器和算法爲人類帶來多大用處。
在這個充滿可能的未來,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兩條路:要麼讓人類成爲AI的牛馬,要麼讓AI成爲解放人類的工具。
顯然,後者纔是正確的方向。
隨着整個行業紛紛開始構建AIOS和AI生態,我們期待看到:AI承擔重複性工作,解放人類創造力;智能設備主動服務於人,而不是支配人;技術迴歸本質,爲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未來已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