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基金業績懸殊 首尾分化超65%
證券時報記者 陳靜
當前,市場主打結構性行情,主動權益型基金的業績也因此出現了較大分化。成立時間不長的次新基金,業績首尾分化甚至達到65%以上。
在業內人士看來,細分行業的走勢分化是導致基金業績分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基金的行業配置集中度較高,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業績的分化。
今年以來,A股先抑後揚,結構性行情盡情演繹。先是煤炭、銀行等高股息資產一枝獨秀,又是人工智能(AI)概念、低空經濟、有色資源等板塊相繼登場,這也讓相關基金產品的業績跟隨波動。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2日,近一年成立的主動權益基金(僅統計主代碼)有300多隻。其中,115只主動權益基金逆市斬獲正收益,佔比近四成。
成立於去年8月的景順長城週期優選A抓住了這波週期股行情,成立以來的收益率已高達30.04%。2023年年報顯示,該基金較爲集中地配置了週期股,覆蓋有色金屬、煤炭、鋼鐵、石油石化等行業,前十大重倉股包含了紫金礦業、湖南黃金、銅陵有色、招金礦業等,合計佔基金淨值比例達55.04%。
此外,還有10只次新基金成立以來收益率超10%。其中,鮑無可管理的景順長城國企價值A、葉勇管理的萬家週期驅動A、劉偉偉管理的中歐時代共贏A1等,成立以來均斬獲超20%的收益;華安睿信優選A、萬家趨勢領先A等7只產品,成立以來則錄得了超10%的收益。
從次新基金的業績排行榜來看,領先的產品大部分都是佈局相關週期資產的基金。景順長城週期優選A的基金經理鄒立虎在年報中表示,基於對全球寬鬆週期即將到來、全球製造業在長達2年多的調整後可能企穩回升的判斷,繼續看好未來大宗商品市場及相應股票的表現。
有人歡喜有人愁。相比上述基金而言,也有不少次新基金因投資主題表現較弱或板塊回調而面臨虧損,表現最好的基金與虧損最多的基金首尾相差超過了65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成立以來跌幅超過20%的次新權益基金多達18只,其中跌幅超過30%的就有3只。跌幅最大的是由高俊所管理的國泰君安創新成長A,成立以來虧損幅度達35.5%。公開資料顯示,該基金成立於2023年5月,爲發起式基金,首募規模爲1200.9萬元,有效認購戶數僅1戶,即基金管理人。
部分次新基金雖然建倉較爲迅速,但成立以來也出現了較爲明顯的下跌。比較典型的是2023年底成立的金元順安產業臻選A,由於該基金執行的小微盤投資策略在年初遭遇了較大挫折,雖然近期業績有所回暖,但成立以來的淨值縮水幅度仍達28.62%。
另一隻於去年11月成立的次新基金——華西優選成長一年持有,成立以來虧損幅度也超過了20%。基金經理李健偉在年報中表示,該基金的投資邏輯是價值創造型投資,核心是賺企業價值成長的錢。不過,從市場運行的角度而言,有時候不是企業價值增長了其股價就漲,反而是市場流動性推動了某種風格的極致演繹,籌碼結構的變化往往就主導了股價的短期漲跌。
“自前期市場開始下行以來,多數成長股調整時間超過2年,估值已接近歷史低位水平,但2024年年初以來依舊經歷了一輪更快速的下跌,核心就是投資者對於成長性的外部假設條件沒有信心。而我們的投資策略更看重企業的成長性,因此年初受傷較爲嚴重。”李健偉表示。
成立以來下跌幅度較大的次新基金,還有嘉實製造升級A、中金先進製造A、中歐半導體產業A、華安景氣領航A、華商創新醫療A等60只基金,成立以來跌幅均超10%。從跌幅居前的次新基金來看,不少爲數字經濟、醫藥、半導體、能源等主題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