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以五大價值 獲頒國家永續發展獎

慈濟以五大價值 獲頒國家永續發展獎(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109年國家永續發展獎11月25日下午在行政院舉行頒獎典禮,由行政院長蘇貞昌親自出席主持,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以五大永續價值面向,包含積極「防災減災策略,降低天災所帶來的傷害與影響、無形「淨化人心」作爲,消弭人禍所帶來的衝突與不安、全面「造福行善」計劃,消除貧窮與飢餓所帶來的動盪、環保「清淨源頭理念,緩解資源耗費與促進永續發展、推動「尊重生命」價值,疼惜萬物建立全球生命共同體,在民間團體類獲獎肯定。

慈濟基金會前身爲1966年由證嚴法師在花蓮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爲核心精神,於1994年改隸內政部更名爲「慈濟基金會」後,逐步展開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4大志業,並推動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境保護等4項工作,此8項志業同時並進,爲慈濟基金會「一步八法印」,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代表慈濟及全球慈濟志工,從蘇貞昌院長手中接下獎牌,獲此殊榮感謝各界給予的肯定。

顏博文執行長表示,慈濟基金會以人道精神落實臺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對外展現愛心軟實力,善盡國際公民責任,建立夥伴關係,共建人類幸福、平安康莊世界,其中,具體永續價值的呈現,爲慈濟基金會積極迴應聯合國及臺灣的永續發展目標,慈濟慈善從臺灣出發邁向國際,在「慈善志業」與「終結貧窮與飢餓、改善民生、促進永續經濟發展」等目標相呼應,根據慈善志業在地化原則,推動多元化扶貧脫困計劃,與政府及其他相關慈善機構合作,共同努力創造平安富足社會

在「醫療志業」的人醫關懷讓生命有品質部份,慈濟全球醫療志業推展與聯合國SDGs「確保健康與促進生命福祉」目標相符,面對全球人口與健康問題,慈濟從身、心、靈3個面向,提供醫療照護、促進健康、社區關懷據點,爲偏遠、貧困及易受災地區民衆,提升生命與健康品質。

在「教育志業」的人才培育讓生命有希望,透過學校、社會推廣與社區志工系統的推動,提升優質教育、促進人性平等、提倡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及肯定人性的尊嚴,將全球永續發展的理念深植人心,此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確保高品質教育」的理念相符。

在「人文志業」的人文提升讓生命有內涵,慈濟在全球推動人文觀念與環境保護,建立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友善和諧關係,並針對氣候變遷、環境災難等,加強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循環經濟等,共同努力創造和平正義、環保永續的世界地球村,此與聯合國推動永續性的「能源發展、經濟發展、生態發展、和平正義、全球合作」等目標一致。

慈濟在「友善環境、環境永續」層面,針對減緩全球暖化、減少環境污染、資源回收及珍惜水資源等議題,推動環境教育、低碳飲食、資源分類、垃圾減量、節能減碳及循環經濟等友善地球行動,並結合公益關注者,共同推動綠色低碳環境,應用智慧創新,邁向地球永續發展。

慈濟基金會2018-2019 年慈善永續發展策略,以慈善爲主幹,建構永續發展策略,包括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等3大主軸,以「扶困救助.新芽助學」、「接引職志、工培育與培力」、「福利服務.健康身心靈」、「社區關懷.落實在地化」、「人道關懷.災難援助」、「環保三十.環球落實」等策略面向,訂定短、中長期目標,對應臺灣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均有亮眼成果。

慈濟基金會表示,期待透過訊息透明機制與作法,讓社會大衆更清楚瞭解慈濟基金會在永續發展的努力,達到「經驗共享、合作共融、社會共好、全球共榮」的目標。未來將從三層面精進,包括「社會永續」層面,透過多元彈性、社會創新等方式,促進年輕世代對於永續發展的認知與行動,加強科技、網路、人工智慧、創新思維與跨界合作等模式,解決實際社會問題。透過「循環經濟」的永續價值觀、提升綠色採購的總體比例;持續提倡「清淨在源頭、簡約好生活」的生活價值,減少對地球資源的開採與生活垃圾的產生,提升資源回收的比例,改善環保教育站的安全性與教育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