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2024:新週期的起點

是時候爲2024年,畫上一個不完美但值得期待的句號了。

站在年末回看這一年,未知與確定共存,失望與希望夾雜,利好與打擊交替,在短暫暴漲與無量下跌的背離與分化中,大多數人的感受,仍然一言難盡。

哪怕有過短暫牛市的2024年,整個資本市場展現的仍是,國產創新藥坍塌式的萎靡不振,但現在看來,最壞的時刻即將過去。

除了政策層面的利好,美聯儲的降息週期這些宏觀因素,最重要的是,國產創新藥驚人的崛起或是自我驗證的速度,肉眼可見:

萬物皆週期,真正優秀的企業,不會沉淪太久。

儘管整個行業依舊未走出陣痛期,但是,伴隨着舊有壓制邏輯的逐漸削弱,和新生增量邏輯的持續支撐,處於嚴重超跌狀態的創新藥,已經在2024年裡誕生一批雙擊上漲的企業。

種種信號都在集中反應,當我們將視野進一步拉長,2024年無疑是一輪新週期的起點。

存量與增量

華爾街教父本傑明·格雷厄姆說過,市場就像一隻鐘擺,永遠在短命的樂觀(它使得股票過於昂貴)和不合理的悲觀(它使得股票過於廉價)之間擺動。

2024年的創新藥,就經歷了這樣的來回擺動。

站在整體層面來看,由於較高點已回調超過三年,在超跌背景下,市場對創新藥困境反轉的預期頗爲高漲。9月底以來的躁動,更是讓大家燃起了牛市的渴望,但10月份的突變,又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預期中的“否極泰來”並未真正到來,經過一年的演繹,醫藥板塊估值依舊處於非常有性價比的區間,漲幅依舊在所有行業中,處於倒數第一。

顯然,儘管政策的利好不斷,從頂層的全產業鏈條,再到北上廣各地的分鏈條政策,但是市場的信心並未徹底修復。

短暫樂觀後,悲觀與焦慮,瀰漫依舊着整個市場。

不過,當我們置身行業層面,會發現,分化與反轉的趨勢早已形成。

市場悲觀的同時,大牛股已經重新成爲話題。這是過去兩年中,所有人不敢想的。

數據最具說服力。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31日,港股、A股創新藥企的中位漲跌幅爲-19.7%,漲幅TOP10的中位數爲57.9%,其中漲幅最高的爲雲頂新耀,達132.6%;跌幅TOP10的中位數爲51.3%,最慘的北海康成,年內跌去了85.4%。

如果拉長時間看,這種分化更爲明顯。氨基君統計了十多家IPO市值在100億港幣左右的港股18A公司,它們大多是在2020年-2021年期間上市,在過去幾年的熊市中,整體表現並不好。

這些公司起點相似、面對的外部挑戰也大同小異,但如今,內裡的差異卻越來越大。有的公司從100億市值漲到接近400億,有的公司則從100億跌成4億。

短短2-3年時間,當初IPO市值相差不大的公司,如今已是接近百倍的市值差異。

有人能夠鳳凰涅槃,有人卻只能在寒冬中沉淪甚至消失,這背後,固然有諸多外因的困擾,但最爲核心的,還是與企業自身密切相關的內因。

困境反轉與分層

股價層面的表現,離不開情緒的左右,但歸根結底,還是由基本面或是產業層面驅動的。

換句話說,大牛股的出現,核心在於這些企業,並沒有因爲外部環境的變化莫測而發展停滯。相反,我們能看到的是,它們通過自身努力,或達成重磅BD,徹底扭轉困局;或如期甚至超預期交出一份商業化答卷,走出低谷;或用實力向全世界證明,沒人可以在輕視中國創新藥。

典型如雲頂新耀以及亞盛醫藥。前者全年漲幅超130%,相較2022年10月份最低點5.98港元/股,股價漲幅超700%。過去一年,雲頂新耀正式走上商業化快車道,2023年公司營收1.26億元,2024年上半年營收3.02億元,預計全年達7億元。

年底,其重磅產品耐賦康正式進入醫保目錄、在多款商業化產品的加持下,將保持營收高增長態勢;同時,其也在加速自研的步伐,潛在BD預期進一步推動市場長期預期的走高。

在這種業績正反饋中,雲頂新耀走出低谷,開啓業績、估值雙擊。

亞盛醫藥則是依靠第三代BCR-ABL TKI藥物耐立克達成的重磅BD,一舉打消了市場對其資金、管理層等多方面的質疑。其股價全年漲幅超70%,相較2022年5月份最低點11.16港元/股,股價漲幅超300%。

6月份,武田製藥以創下了國產小分子藥物對外BD的新紀錄的13億美元,獲得耐立克海外權益。武田預期,這會是一款年銷售峰值達到20億美元的重磅炸彈。

在國內,得益於醫保的支持,耐立克放量邏輯紮實;而隨着與武田的BD合作,耐立克的海外軌跡也變得愈發清晰,亞盛醫藥也迎來了全新的局面。

這些大牛股過去一年的表現,再次提醒我們,任何時候,寒冬不會改變優質創新藥企的發展軌跡。它們只會爭分奪秒,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

當然,有人加速突圍的同時,也有人依舊向下,正如前文所說,分化日益明顯。

長遠來看,分化仍將繼續。不僅是資本越來越挑剔,就連全鏈條支持政策真正利好的,也只會是具備創新力的企業,如過去般整體受益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

另外,如果統計A股、港股、美股醫藥公司的市值分佈,會發現,A股醫藥股中前5%與後80%公司的市值貢獻相差不大,都是30%左右,而美股醫藥股裡前5%貢獻了超80%的市值,後80%的公司只貢獻了不到4%的市值,超20倍的市值差距。

本質上,這是因爲美股創新藥生態更成熟,biopharm\bigpharm“含量”更高。正如所謂鐵打的大藥企,流水的biotech。

回到國內來說,這種分層也必不可免。經過寒冬週期檢驗後,創新藥的競爭格局已經明朗,頭部及準頭部均不存在太大爭議。儘管創新研發風險不變,但它們不會陷入向下螺旋。

中國自己的創新藥biopharma開始成型,如百濟神州;後續的第二梯隊中,也已經能夠清晰看到穿越週期的biotech,它們或通過BD“上岸”,或具備了biopharma初步的模樣。

向好的創新生態與新週期

創新藥領域有着充分的競爭、廣闊的前景,跌宕起伏,實屬正常。經過泡沫出清後,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目前來看,儘管嚴寒依舊,但整個生態無疑是在不斷向好的:融資難但是BD成爲了很好的補充, IPO難但是併購開始升溫了,出海難但是NEWCO走出來了。

具體而言,由於2022年以來的資本寒冬,一級市場上演“融資懸崖”。根據醫藥魔方數據,中國創新藥一級市場融資金額2020年爲835億元、2021年爲985億元,2022年、2023年下降到497億元、348億元,2024年進一步降至277億元。

這讓很多創新藥企陷入資金荒。資本出手愈發謹慎,在這種情況下,BD成爲了很好的補充。

根據華泰證券統計的數據,截至11月18日,國產國產創新藥對外BD數量達71起,同比增長16%,總金額達405億美元,同比增長54%。同期,國產創新藥對外BD在全球BD中的項目數量佔比達14%,總金額佔比達30%,中國已成全球創新藥重要玩家。

這些數字背後,還隱藏着一個事實,那就是創新藥融資結構的改變。同時,國產創新藥BD和M&A首付款收入已達62.7億美元,反超同期39.8億美元的創新藥企業投融資金額。

通過license out間接完成融資,這既是創新藥企在寒冬中幾乎僅有的選擇,也表明,中國市場作爲創新藥研發的新銳力量逐漸得到認可。

二級市場也與一級市場高度同頻,且波動幅度更大,2024年融資金額不僅大幅低於2018年,而且幾乎找不出一個規模較大的成功發行。

IPO路徑收窄,上市節奏放緩,產業整合併購步伐卻顯著加快。2024年以來,國藥集團私有化中國中藥、復星醫藥收購復宏漢霖、華潤三九控股天士力、石藥集團入主景峰醫藥、藥師幫收購一塊醫藥,還有跨國藥企也在加速併購國內藥企,一系列案例釋放出強烈的行業整合信號。

而在水面下,勢必還有太多的買賣雙方正在接觸。畢竟,對買方來說,現在無疑是交易的好時節。2025年,這種趨勢或將繼續加速。

出海依舊艱難,尤其是在錢緊的年代。同時,爲了價值更大化,NewCo模式成了國內藥企出海的創新探索。

這在海外並不是新模式,但在國內算是新事物。它的興起,必然離不開榜樣的帶頭作用,也就是恆瑞醫藥那筆60億美元的交易。

本質是中國創新藥產業逐步成熟的體現。隨着行業的進化,國產分子有能力做得更好,所以能夠選擇不進行單純的BD,而是通過更爲複雜的NewCo模式,與交易方“討價還價”。

通過NewCo模式,借船出海的同時,獲得陪伴自己的優秀成果在全球快速成長的機會。

萬物皆週期。

儘管今年以來創新藥熊途漫漫,但不會改變整個行業奔騰向前的趨勢。從ADC到雙抗,從腫瘤到自免,從biotech到pharma,技術、商業化、出海突破不斷,談及創新藥,沒人可以在忽視中國。

風險集中釋放後,一個完整的調整週期,緩緩告一段落。各種信號都在集中反應,新週期啓航了。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而每一次重複都不簡單。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選擇前行。

總結

世界並非線性運行、波動是發展的必然。對於那些無法被預知的隨機波動,可能需要坦然接納;對於那些能被有效研究的強規律性的週期性波動,可以更積極地共處。

當然,市場並非簡單的非黑即白,新週期如何演繹,還有種種不可知、不可控因素。

站在2024年尾,我們可以預見一系列的變化。挑戰依舊存在,而越來越多企業也將持續拿出臨牀、商業化乃至出海層面的里程碑,帶動整個產業持續向上,讓市場看到希望、恢復信心。

站在新週期的起點上,我們既充滿期待,又心懷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