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最帥教授出書!吐露「曾想當餐廳學徒」人生勝利組背後藏心酸
▲成大最帥教授出書《自己的力學》,分享自己獨自在海外求學的心路歷程與人生經驗。(圖/圓神出版提供,以下同)
你的教授也有這麼帥?今年5月在PTT表特版一張教授靠椅背、手握着筆的教書照,引起網友討論。照片男主角面孔酷似日劇男星,被網友起底爲成大土木工程學系的副教授洪瀞,年僅35歲就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宛如人生勝利組,日前更寫下自己第一本書籍《自己的力學》,分享自己獨自在海外求學的心路歷程與人生經驗。
文/洪瀞(成大土木工程學系的副教授)
國三那年,我被「丟」到美國麻州。那時候的我,聽了感恩節的故事、探究了五月花號、思索印第安人的遭遇,上大學後,讀了《槍砲、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似乎才更能體會感恩節的由來與意義。
其實「麻州」也是我到美國第一個學到的英文單字,這是一個以印地安人部落名字來命名的州,英文讀作「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位於美國東北部,原意是「一個很大的山坡地」,也是美國最古老、最具文化歷史的地區之一。
初來乍到,我其實不認爲自己已經來到了異鄉,那時我經常在清晨夢醒時,以爲自己仍在故鄉的家裡,然而,眼前陌生的環境卻無時無刻提醒着自己:這裡不是我的家。 在美國念高中的第一年,我碰巧在影音出租店被《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臺灣譯作《刺激1995》)給吸引,當下查了「Redemption」的意思,知道它意指「救贖」後,很快就把它租了回去。
在這部電影當中,主角即便身處逆境,依然不放棄希望,甚至還能拯救身旁的人們以及自己,如此堅忍的意志其實默默感動了當時的我。 想想從小在外求學的過程,每一日何嘗不是期待早日學成?越是這麼期盼,就越是督促自己透過一點一滴的努力,以及凝視遠方目標的精神,等待脫離異鄉那一天的到來。
當時的我經歷過一段不知道是否能順利畢業的時期、懷疑自己是否根本不清楚如何做研究,也曾一度放棄過自我,想遠走法國,從擔任一名餐廳的學徒做起。如今,我以自己的興趣爲業,在大學裡依靠教學、服務、研究而活。
回顧在海外的經歷,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不過就十四、 五年的光陰。這當中,我到了紐約,在這座城市戀愛、學習、跌倒,然後再爬起來。隨後,旅居過西雅圖、巴黎、里昂、京都、聖荷西,最後,依循自己的初心,回到了故鄉。
從小離鄉背井的我,在異鄉說着不道地的語言,吃着異地的食物,若問我成長的過程困難嗎?對於長期擔任「少數民族」或「遊牧民族」的我會回答:「確實不容易,但實際走過一遭後,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困難。」這一個過程中,有很多開心與難過的故事,而能改寫歷史的人永遠是明白自己的人生力學,並堅持到最後的人。
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字
相信各位讀者第一眼看到書名時,《自己的力學:找到喜歡又做得好的事》,必定會抓到幾個關鍵字:「自己的力學」「喜歡又做得好的事」。 身爲一名學者,在學術出版的世界裡,「關鍵字」的掌握與檢索非常重要:一來方便期刊編輯找到適合的文章檢閱人,二來讓讀者找到適合的文章。
近年來很受大家歡迎的「斜槓」,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或許會希望替自己和更多厲害的關鍵字或稱號產生連結。確實,如果要讓自己的光芒被看見,當然要好好經營屬於個人的獨特關鍵字。但過多的關鍵字,反而會讓別人眼花撩亂,模糊了你真正喜歡又能做得好的事。
近年來觀察到不少人,嘗試走在多才多藝的斜槓人生道路時,不小心陷入生存焦慮的陷阱之中。比如說學習了各個不同領域的知識、考取數張專業證照後,非但沒有拓寬自己前行的道路,反倒在這些證照成績中,迷失了自己真正喜歡的項目,又或者因着社會的期待,走上了不適合自己的方向。
你不需要急着成爲一名多才多藝的斜槓青年。換句話說,你可以先專精於一項技能、一項符合自己的關鍵字,再從那件事出發,爲自己加值擴充。這個關鍵字不需要多熱門,而是要貼切自己。一個引人注目的標題,往往不會是由數個重點組成,而是由一個核心關鍵字去延伸,我們熟悉的「力學機制」也是如此。
本書所說的「七大力學」包含了:「充實力」「發現力」「準備力」「抗壓力」「鼓舞力」「轉換力」「影響力」,每個力其實都與你我身旁的生活大小事息息相關,等待你用想像與之連結。 潛藏在古老智慧裡的道理 「力學」泛指「機制」,是藉由觀察物理與自然現象,推演出的一套規則道理。
其實這種探究「機制」背後的智慧,在千年以前早已被記載,比如說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易經》,就是聖賢們透過與萬物間的相處,經由仔細的解讀,慢慢的理出特徵、規律與可循環再生的現象。 你也許聽過這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正是出自《易經》,「道」所指的其實也就是「機制」。
或許你也聽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易經》裡的這些話,都是勉勵我們要和宇宙萬物一般運行不息,做多少努力就會有多少收穫,告訴我們凡事不以消極的態度面對,要有勇於承擔、奮發向上的精神,做一名能學習、接納與包容的人。
很難想像,不過就在一百多年前,牛頓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爲當代的「力學機制」打下了科學基礎。不論這些故事來源的真僞,若當初牛頓被蘋果砸中後,僅埋怨自己被砸中的不幸,而不是探究爲何「蘋果筆直的從樹上墜落下來」,我們可能還無法意識到「萬有引力」這個機制的作用;愛因斯坦亦熱中觀察、細究那些我們習以爲常的生活大小事,從伯爾尼鐘樓那清脆悠揚的聲響中,他受了啓發,歸納出顛覆整個世代的「狹義相對論」。
所以,面對人生,你最不該忘記的就是「觀察能力」,尤其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之中,只要意識到自己擁有無盡的發現力並喚醒它,你隨時都可以發現許多新奇有趣的現象,接下來,你可以拿起紙與筆或是手機,開始記錄與歸納。期待你建構出那些自己喜歡又做得好的事。
本文摘取自《自己的力學:找到喜歡又做得好的事》/洪瀞(成大土木工程學系的副教授)/圓神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