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臺灣早有種植小米文化,基因與中國品種關聯極小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鬆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小米與原住民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考古研究得知,臺灣原住民在3千600年前已開始食用小米,小米品系頗多,單外觀的穗形、大小就有許多差異,成功大學研究與分析發現,臺灣小米的分羣與地理區域具一致性,對照原住民的歷史紀錄與資料,還可以連結到原住民遷徒、各原民住間的文化交流脈絡。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鬆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
成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張鬆彬因對原住民小米文化極感興趣,2005年起帶領學生投入小米相關研究,花費3年時間深入北、中、南、東等原住民部落,共收蒐集324個小米品系,也是目前爲止全球蒐集數量最多的單位。
此外,又利用生物技術對小米做DNA遺傳歧異度分析,獲得許多寶貴的資料。張鬆彬與學生的研究心血,現正在成大博物館「成大教職員教學研究蒐藏品特展」展出,展場裡各式小米一字排開,是難得可以一次看到許多各異小米品種的機會,極富視覺效果,展期至9月。
張鬆彬表示,小米是臺灣原住民重要食物之一,也是神聖的作物,播種、耕作、收穫到貯存都有許多的儀式或禁忌;而小米不只是食物,製作小米酒、麻糬也都需要小米,爲此,原住民遷徒他處一定會帶着小米。
張鬆彬表示,小由於小米是自花授粉的作物,不易受外來基因滲入,從這個特點,可以間接得知小米的流向,再追溯原住民耆老的口述歷史、歷史學者過去的研究資料,就可以建構出小米與原住民遷徒的關係。
張鬆彬與學生分析小米的DNA,再依小米的種類、地域分佈,對照原住民的地理分佈,發現小米族羣的基因流動、遺傳分羣,與原住民的遷徒、各原住民間文化交流有強烈關聯。
另外,從小米基因的歧異度來看,從北到南,小米基因的歧異度愈來愈大,張鬆彬認爲,此現象顯示,小米的流向應是由北往南,有別於一般人認爲臺灣的原住民是菲律賓等南島語系民族遷移而來的觀點。
張鬆彬表示,亞洲的小米由北往南流傳的理論,之前美國學者也曾提出一樣的論點,而中國方面與小米有關的資料亦顯示,小米也是由北往南流傳的;不過,臺灣的小米與中國的小米,從基因來看關聯性極小,顯示臺灣早已有種植小米的文化。
張鬆彬指出,臺灣社會變遷,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型態急劇改變,傳統文化也逐漸被淡忘,影響所及,原住小米的品系也逐漸流。
張鬆彬指出,一般來說,小米在自然條件下3、5年內仍可以順利發芽,但發芽率會隨着時間遞減,目前團隊將蒐集到的小米貯藏在攝氏負20度的冰箱,但已有少部份小米因發黴而逐漸喪失,很希望國家級單位能接手保存,讓辛苦蒐集的小米能夠有效保存與存續。
▼成大生科系教授張鬆彬從小米研究展看見小米與原住民文化歷史關聯。 (圖/成大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