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衝/糧食供需失衡 莫非想差餓兵

自古道,皇帝不差餓兵。孔子論政,也表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兵法更有三軍未發,糧草先行的說法。這也難怪十月廿三日立法院針對府方防衛韌性對策,乃至對岸蟒蛇戰略,進行專案報告時,各方均聚焦於戰時的糧食計劃,不過詢答之間,除口號式的「厚植」、「強化」外,似乎並無具體因應措施。

記得九月底,在討論能源政策及國土計劃的研討會上,我於擔綱開幕致詞時指出,因光電需要土地,而土地又是糧食的生產要素,所以依照國土計劃法妥慎整體規畫,刻不容緩;而我國糧食自給率只有卅點八%(二○二二),不過因二○二三的糧食供需年報即將於十月問世,明年光電所需二點二萬公頃土地,勢應在不影響農業生產,並在國土通盤規畫下,兼籌幷顧,並研議其必要性。

巧的是,隔日糧食供需年報敲悄悄發佈,所謂悄悄,只因如此重要文件,部長竟未出面解說,主管的農糧署長也未置一詞。依據媒體報導,只有副署長現身對記者朋友做背景說明,身爲看倌也只好自行解讀。

首先是大家都關心的糧食自給率。去年公佈二○二二年的統計資料,已顯示是十七年新低,二○二三年最新數字卅點三%,又創新低。如不是二○○五年一次急跌,二○二三年紀錄就是歷史新低,這在討論「全社會防衛韌性」時,應是不亞於瓦斯斷炊的最大警訊。從糧食結構觀之,臺灣米麥攝取量持續探底,食肉量人均達八十七點二公斤,已超越主食,而消費量最多的豬肉及禽類,自給率卻逐年下滑,豬肉減少約五%,而雞肉則有三成來自國外。至於水產品自給率雖達一三○點六%,但卻也是歷史新低,其中又有遠洋漁業在海外捕撈就地轉售的居大宗,實況究竟如何,農業部諱莫如深,但依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二○二二年的資料,咱們水產品自給率應在三成以下,如再考慮養殖漁業會使用進口飼料,那自給率就更不能看了。

朋友勸我不要太嚴肅看待官方的糧食供需年報,文豪馬克吐溫也曾說過:謊言有三種,謊言、該死的謊言、還有統計數字。統計數字或許有扭曲之處,但就此唯一可信賴的供需報告,我還是認真拜讀,以下是幾點觀察:

一、二○二三年,臺灣糧食自給率已可說是史上最低,如再將可妝點門面的水產品「迴歸校正」,總統主持的防衛韌性委員會,就很難自圓其說「韌性何在?」對策在哪?立法院委員會的資料,恐怕不是答案。

二、Forward Looking!向前看的趨勢,恐亦不容樂觀,肉類蛋白質已如上述,非常本土的蔬菜自給率雖逾八成(八十一點九%),但比二○一四年的九十一點二%,下降幾達驚人的十%。更值得注意的是水果類,已有兩成是進口,倘改用價格計算,自給率將更惡化。以往獎勵建置的冷鏈系統,是否反助長進口蔬果,降低自給率?是否應做點冷鏈用途的追蹤考覈?纔好貫徹政策的美意。

三、國人米麥的攝取遞減,在強化防衛韌性的大旗下,過去休耕補助政策,是否應予檢討?某些有助糧食安全的雜糧(如玉米、大豆),應可提高自給率。

四、雜糧轉作,厚植糧食自給的潛在力量,就需要農地。明年國土計劃法上路,整體國土運用,包括保有一定農地面積,就要考慮。治國真是不易,不是隻有選舉!也不是隻有光電!

五、農地休耕,要同時研議配套措施,思考以活化方式,保持全民防衛韌性。

如果「緊急狀態」時,會有餓兵饑民,那就是韌性不足!不要忘了剛剛閉幕的金磚峰會,在喀山宣言中還有一項隱隱武器化的倡議,就是糧食互換的平臺。(作者爲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