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斷開人際4糾結 要自立、別討拍!

出處:Cheers雜誌第201期文林奇伯圖片來源:陳應欽

職場上,你最常遇見哪些人際困擾?《Cheers》雜誌特別專訪跨國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兩位日本作者,提供臺灣工作人「阿德勒式」的實用心理解方。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以《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紅遍全亞洲的日本作家岸見一郎與古賀史健,將心理學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學說巧妙地轉化成實作指南,提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不以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等主張,就像當頭棒喝,敲到讀者盲點與痛處。日本知名推理作家伊?幸太郎形容:「書中許多句子都令人眼睛一亮,或是感到驚愕,最後竟然哭了出來!」

《被討厭的勇氣》系列著作一舉成爲臺、日、韓3國暢銷書,連帶地,全亞洲也掀起一股「阿德勒旋風」。

岸見一郎是哲學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學認證的諮商師,兼具理論與臨牀經驗。古賀史健則是知名寫手,1973年次的他,初入職場時,就歷經日本經濟泡沫化衝擊,對政經情勢與工作人心理間微妙的牽動,有深刻而敏銳的觀察。

《Cheers》雜誌特別專訪兩位作者,針對臺灣工作人最常遇到的親子上司三明治主管同事等人際關係困擾,提出「阿德勒式」的實用心理解方。

岸見一郎指出,比起家庭,職場上的人際關係更爲複雜。組織中,不分職位高低的每個成員,都要勇於打破倫理輩分包袱,直接溝通,說出心中感受,才能共同建立愉快而且有效率的工作環境。

古賀史健則認爲,人際關係只是把工作做好的「過程」,如果花過多心力人緣變好,導致最終無法達成工作目標,就是本末倒置,誤解了「職場」的真正意涵

1. 面對父母的糾結

勇敢做自己,也爲自己負責

東方教育之下,父母容易把孩子當作是自己人生遺憾的彌補,懷抱過多期盼。即使孩子已進入職場,父母依舊喜歡下指導棋,讓許多年輕人感到綁手綁腳,無法真正「做自己」。年輕人該如何拋開來自於原生家庭強加的框架

古賀史健分析,東西方社會對於「家族觀念的詮釋確實有本質上的不同。西方家庭以夫妻關係核心,雙方都是成熟的個體,孩子則只是「客人」,長大後終究要離開,自立生活。

東方家庭則建築在親子關係上,彼此互相依靠,臍帶強韌、不易斬斷,因此,父母纔會把孩子當作家族財產,以及彌補人生遺憾的工具。而現代人該做的是,讓親子的兩端都成爲成熟個體,相互尊重,人才有機會活出自己。

「如果年輕人自認已能自立,應該勇敢向父母親說出:『這是我的人生,請讓我自己做決定!』這句話。」岸見一郎直接了當地說。

不管是選工作或換工作,都是孩子的人生,父母親沒有置喙餘地。年輕人一旦進入職場,就代表已經成年,父母如果還像對待幼兒一樣,凡事指指點點,就是在主動挑起不必要的衝突

當然,年輕人說出這句話時,也必須確定擁有爲自己負責的勇氣。否則,一遇到小挫折,就忍不住回頭向爸媽撒嬌、求援,倒頭來,還是把人生的責任推回給父母,根本無法真正地「做自己」。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201期】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爲什麼我會動彈不得?擺脫不了的「責任」與「你應該」

■9個你該懂的善良心機,每一個都超受用!

■「一起抱怨取暖」能快速加溫友情小心埋下人際地雷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