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羣26城人口:7城人口淨流入超100萬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這意味着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爲國家戰略後,頂層規劃將很快出臺。

作爲我國最大的城市羣,長三角城市羣內部的人口分佈、城市結構以及各城市的人口淨流入情況是怎樣的呢?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長三角城市羣26個城市的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城區人口等數據後發現,從城市規模來看,目前長三角有1個超大城市、2個特大城市和3個I型大城市。此外,截至2018年,長三角有7個城市的人口淨流入超過了100萬大關,主要分佈在蘇南杭州灣沿岸。

常住人口差異

長三角城市羣範圍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個城市,國土面積21.1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到1.54億人。

在這26個城市中,各市的常住人口差別較大,其中上海、蘇州和杭州位居前三,2018年的常住人口分別爲2423.78萬人、1072萬人和980.6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2015~2018年,杭州年新增常住人口分別爲12.6萬人、17萬人、28萬人和33.8萬人,照這一態勢,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也有望突破千萬大關。

南京、寧波和合肥分列常住人口第四到六位,均屬於800萬梯隊。從目前來看,上述6個城市包含了1個直轄市(上海)、3個省會城市(杭州、南京、合肥)、1個計劃單列市(寧波)以及全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地級市(蘇州)。

26城中有5個城市2018年的常住人口總量低於300萬人,分別是宣城、馬鞍山、銅陵、池州和舟山,除了浙江海島城市舟山,主要來自安徽皖江沿岸。其中,舟山的常住人口最少,僅爲117.3萬人。

城鎮化水平來看,有9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了70%,其中,上海和南京都超過了80%;杭州、無錫、蘇州、合肥、寧波、常州和鎮江在70%~80%之間。

蘇南5市的城鎮化率均超過79%,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浙江的縣域經濟、鎮域經濟十分發達,實際城鎮化率也很高,只不過很多人雖然實際上已經住在城市,但戶籍還在農村。

26城中有5個城市的城鎮化率低於59.58%的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銅陵、宣城、池州、滁州和安慶,其中安慶尚不足50%。這也說明,安徽皖江城市羣的城鎮化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着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未來這些地區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都將大幅提高。

超二特三大

城區人口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一座城市集聚和輻射周邊地區的能力。

這裡的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根據《2017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2017年,長三角城市羣26城中,有17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了100萬人大關。

其中,上海的城區人口超過了2000萬人,位列第一位。上海也是長三角地區唯一的一座超大城市(1000萬以上)。南京和杭州人口均超過了600萬人,處於特大城市行列(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未來這兩大城市將向超大城市進軍。合肥、蘇州和寧波的城區人口超過300萬,處於I型大城市(300萬以上500萬以下)行列。

也就是說,長三角城市羣呈現出“一超二特三大”的格局,也是我國城市層級結構最爲合理的城市羣,體現了“龍頭城市-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這一層次合理、結構清晰的城市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城市羣是我國獲准修建城市軌道交通最多的城市羣,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州、寧波、無錫、常州、南通、紹興和蕪湖這11個城市,這恰恰是長三角城市羣城區人口規模前11位的城市,可見城區人口規模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

26城中還有12個城市城區人口低於100萬人,處於中小城市行列,其中江蘇2個、浙江4個、安徽6個。總體上看,同樣屬於發達省份的江蘇和浙江,江蘇的城市規模普遍要比浙江大一些。

江蘇社科院研究員田伯平說,江蘇的城市規模比浙江大,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自然條件,浙江山區多、平地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空間佈局和人口分佈。

另一方面,從發展基礎來看,江蘇從計劃經濟時代至今,GDP總量一直都位居前列,大部分時間都在全國前三名內。相比之下,計劃經濟時代,浙江處於海防前線,重工業和大項目在浙江的佈局很少。1978年,浙江的GDP僅爲江蘇的一半,總量僅位列全國第12位。

浙江之外,安徽的城市規模也相對較小,除了合肥和蕪湖,其他幾個城市的城區人口都少於100萬人。一方面這與安徽沿江城市常住總人口規模普遍不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安徽的城市城鎮化率普遍不高有關。

7城人口淨流入超100萬

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城市憑藉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和良好的就業機會,對流動人口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那麼長三角城市羣內部,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如何呢?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8年,26城中共有16個城市人口實現了淨流入,其中7個城市的人口淨流入量超過100萬,分別是上海、蘇州、寧波、杭州、無錫、南京和嘉興,除上海外,主要分佈在蘇南和杭州灣沿岸。

其中,上海的人口淨流入最多,達到了976.21萬人,也是我國人口淨流入最多的城市。此外,製造業大市蘇州的人口淨流入達到了368.62萬人,寧波和杭州的人口淨流入也都超過了200萬人。

在榜尾端,有10個城市的人口呈現淨流出狀態,其中安徽6個、江蘇4個。值得注意的是,同處長三角發達省份的江浙,在人口流動方面有較大差異。浙江劃入長三角城市羣的8個城市全部屬於人口淨流入,而江蘇的9個城市則有明顯的區域差異,蘇南5市全部屬於人口淨流入,但蘇中的南通、泰州和揚州3市和蘇北的鹽城都屬於人口淨流出,其中鹽城淨流出最多,達到了104.7萬人。

田伯平分析,蘇南和浙江的市場經濟發展更好,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更多。尤其是浙江各個地市,民營經濟十分發達,市場力量比較強。浙江差不多每個地方都有一個主打產品,市場與產業緊密結合,產銷供一體化,中小老闆很多,產業業態更易吸引人進入。

去年12月,國家衛健委發佈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長三角內部城市間流動人口的來源地空間分佈呈現出明顯的分散化特徵。上海市來自蘇浙皖三省的流動人口中,50%來自鹽城、南通、合肥、蕪湖和泰州5個城市,這5個城市均位於上海以北,說明上海與長三角北翼地區人口聯繫更加緊密。

同時,長三角南北翼的人口流動格局相對獨立,除安徽省境內來源較爲集中以外,南京、蘇州以吸引蘇北城市的流動人口爲主。而杭州、寧波則以浙江南部城市來源地居多,跨南北兩翼的流動人口來源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