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地面建築「有組織拆毀」 曹丕殺1000人只爲藏入口!
▲曹操高陵陵園發掘區航拍。(圖/翻攝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安陽曹操高陵內發現曹操遺骸。這次發掘中,考古工作隊確認高陵存在地面建築,這與史籍中曹操本人提出的「不封不樹」、「薄葬」不同,現有證據也顯示,高陵地面曾有組織被拆毀,推測這種「毀陵」行爲與曹丕有關。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這次考古揭露的遺蹟,確認了高陵陵園及相關建築遺蹟的存在,這些建築遺蹟的發現也說明高陵並非如文獻記載的完全「不封不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23年(218年)時,曹操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爲壽陵,因高爲基,不封不樹。」
建安25年(220年),曹操在臨終前頒佈《遺令》,交代「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意即入殮時所穿的衣服,埋葬在鄴城西面的山岡上,接近西門豹的祠堂,不需要用金玉珍寶陪葬,並安排妻妾生活、遺物分割等,也叮囑各地將士、官吏切勿離開駐地、各盡職守。
不過,目前考古發現上千平方米的地上建築遺蹟,說明曹丕並未遵循曹操薄葬的遺囑。帶隊的考古研究員周立剛推測,應是曹丕爲了不讓父親的墓葬過於寒酸,與忠孝有關。
▲陵園東側建築遺蹟航拍。
此次發現高陵有龐大的地面建築羣,在現場卻幾乎沒有發現建築的殘存,導致此次發掘出土的文物很少,除了南部發現一塊較大的繩紋板瓦殘片之外,僅在部分柱洞中發現有少量碎小的繩紋板瓦和筒瓦殘片。另外,考古人員在外圈南基槽附近發現有較多的板瓦、筒瓦殘片及部分捲雲紋瓦當。
周立剛指出,「這說明拆除不是報復性的,而是有計劃進行的。」如果是報復性損毀,現場會遺留大量的建築殘片,「但在高陵並沒有」,而柱礎上夯土層柱洞的形狀,也能從側面證實這個推斷,「柱洞都是橢圓形的,這說明當時在取柱子時,發生過挖掘、撬動等行爲。」
周立剛說明,這也證實了史書上關於「高陵毀陵」的相關記載。根據《晉書•禮志中》記載,黃初三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這些都反映了陵園並非自然廢棄或者報復性譭棄,而是在官方的主持下,有計劃地對地面建築進行了拆除。」
「出於對父親的尊重,『毀陵』後曹丕不大可能在陵園內留下大片殘垣斷壁,應該會進行清理活動。」周立剛認爲,這些拆下來的建築材料可能存放在高陵的其他地方,或者被用到了其他的建築上,有待進一步的考古揭示。
▲高陵有龐大的地面建築羣。
周立剛說明,這也證實了史書上關於「高陵毀陵」的相關記載。根據《晉書•禮志中》記載,黃初三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這些都反映了陵園並非自然廢棄或者報復性譭棄,而是在官方的主持下,有計劃地對地面建築進行了拆除。」
「出於對父親的尊重,『毀陵』後曹丕不大可能在陵園內留下大片殘垣斷壁,應該會進行清理活動。」周立剛認爲,這些拆下來的建築材料可能存放在高陵的其他地方,或者被用到了其他的建築上,有待進一步的考古揭示。
▲曹操墓內部。(圖/翻攝自中新網)
不過考古領隊潘偉斌則認爲,「不封不樹」的真正含義是在地面上不封土,即沒有墳丘,不樹立石碑,而與地面建築無關。潘偉斌說,曹操高陵地面有建築是文獻中明確記載的,在發掘曹操墓時,就已在M2墓的東面和南面發現有大量柱洞,這證明了這些地面建築的存在,而地面建築是禮制的需要,與薄葬也沒有關係。對此,潘偉斌表示,根據對曹丕的《終制》推測,曹丕主動毀掉曹操高陵地面建築,主要是防止後代對曹操墓的盜掘,而非「爲不讓父親的墓葬過於寒酸」。
民間傳說,曹操追求薄葬,似乎也不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墓葬所在,更不怕盜墓賊光顧。但爲了防止墓陵被破壞,曹丕下令,將護送曹操靈柩的衛兵、轎伕、馬伕等一千餘人全部殺害,從此無人知曉墓室入口。另外也有說法指出,曹操墓除了是鐵汁澆灌之外,墓門上鐫刻有太平教的符咒,毫無破解之法,當墓門打開後會噴出一種有毒氣體,而且曹操身上塗有特殊的物質,稱爲「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