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優化貨幣信貸投向
近日出爐的金融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6.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5061億元,成爲歷史同期最高水平。與此同時,信貸結構持續優化,重點領域支持不斷增強。2023年末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速都在20%左右,今年1月末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增速也分別在30%、15%以上,均明顯高於全部貸款增速。
信貸結構演變是經濟結構變遷的映射,信貸投向優化也有利於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當前,隨着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去量級較大的房地產和融資平臺等傳統貸款需求減弱,而普惠小微、高技術製造業等新動能貸款快速增長。同時,直接融資呈上升趨勢,貸款覈銷加快。增增減減之間,信貸增速在新舊動能換擋和融資結構調整過程中可能會有所回落,但信貸結構明顯優化,說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實際上是明顯提升的。相關測算也顯示,截至去年末,超過230萬億元的存量貸款中,普惠小微、製造業、基建、房地產貸款比重分別約爲一成、一成、兩成、兩成,結構在不斷改善,普惠小微和製造業貸款比重明顯上升。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不斷深化對金融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結合新背景新情況新特點,切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能力和質效。
更多注重盤活低效存量金融資源。目前,我國人民幣貸款餘額超過230萬億元,是每年增量的10倍,需要更加註重處理好總量與結構、存量與增量的關係,這也會對今後信貸和融資增長帶來積極影響。比如,盤活低效佔用的金融資源,雖然不體現爲貸款增量,但使用金融資源的主體效率提高,能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減少對月度貨幣信貸高頻數據的過度關注。我國貸款增量存在比較明顯的季節性特徵,從歷年統計數據看,一季度尤其是1月新增貸款會多一些,4月、7月、10月則是貸款小月,這些季節性規律主要與銀行內外部考覈以及融資需求特徵有關,要客觀看待。比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不少經營主體都會追求“開門紅”,大的項目一般也選擇在年初開工建設,還有年初的春耕備耕、春節前的工資發放,這些都會產生季節性影響。應當看到,經濟回升向好需要穩定、持續的信貸支持,關鍵是把握好“度”,更好地促進信貸投放節奏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相匹配。
高質量發展階段,評判經濟不只是看增速,評判金融也不能“唯信貸增量”。未來要繼續提升貨幣政策效能,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一方面,繼續用好和優化現有工具、增加工具規模、加強工具創新,同時設計完善激勵機制,降低金融機構支持科創、小微等領域的“風險溢價”“綠色溢價”,持續做好“五篇大文章”;另一方面,注重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盤活存量、提升效能,爲發展注入新動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