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模式」不利兩岸心靈契合

報社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人民日報》刊載《告臺灣情治部門書》,頗有「勸降」意味,似乎又把兩岸關係拉回敵我分明的冷戰年代。無獨有偶,具有軍方背景大陸前國臺辦副主任王在希接受媒體訪問,暢談「北平模式」解決臺灣問題可能性。王雖已退休,但他的思考在大陸對臺政策層應有一定代表性。以戰逼和、以武促統、城下之盟的「北平模式」,雖非直接以武力統一,但與「和統」有本質上的差異,也是對2005年連胡會以來,北京一貫對臺政策的顛覆。

回顧1949年中共「和平解放」北京的歷史簡言之,「北平模式」是指共軍包圍北平,國民黨孤軍失去戰鬥意志後投降的模式。用北平模式兵不血刃統一臺灣,三大要素不可或缺:第一,解放軍西太平洋掌握百分之百反介入能力海空軍可以完全封鎖臺灣,美國無能爲力。第二,中共在政府高層民進黨中央、軍隊與情治機關佈滿暗樁,在社會各機構、團體、組織中有內應,準備隨時接應。第三,大陸已經籌備好「接管」臺灣軍政法部門的團隊,有能力平穩過度、安定人心

要同時滿足上述3個條件,不要說眼前,即使15到20年後也未必能夠做到,即使在微博上喊打喊殺、異常自信的大陸網民,估計也不相信大陸能做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解放軍在北平做到了,放到今天的臺北,「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會有「北平模式」的倡議潛臺詞是「和統無望」,必須採取強制手段,但受限和統前提,因而提出「北平模式」。直白的講,不但淪於文字遊戲,還挑戰了習近平倡議的心靈契合,更暴露了某些人已失去「四個自信」。細究和平統一」與「北平模式」的差異,前者意在爭取臺灣人心,塑造統一的客觀條件後者主要思維在排除美國於東亞地緣政治力量。但要請「王在希們」想清楚,何者較容易實現?答案當然是前者,畢竟操之在己,後者顯然不是大陸自己所能決定。何況臺灣內部「和平派」仍擁有一定的支持基礎,即使面對民進黨政府極限施壓,仍有25%到30%民衆支持兩岸和平發展

最近大陸常批評國民黨兩岸路線自我迷失,其實大陸也出現類似問題。2005年兩岸共創的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路線,並沒有錯誤,這是逐步實現和平統一的理性路徑,不能因眼前的波折斷言「可能性微乎其微」。

回頭看來,兩岸關係在2008年馬英九勝選兩岸纔算真正意義走出「第一步」,馬習會接近踏入「第二步」,但因臺灣政黨輪替而中斷。算下來「第一步」也僅僅十幾年,和兩岸自1949年分治、自1895年分離比較起來,根本算不上什麼。有宏大歷史格局的領導人,應該有這個耐心和定力。如果把蔡英文上臺後5年來的兩岸紛爭,視作「第一步」裡面正常出現的波折和困難,也無可厚非。更何況,大陸直到現在還在不斷完善惠臺政策、落實臺胞在陸平等待遇,更加說明兩岸和平統一的「第一步」並沒有走完,更要走好走穩。

2019年初的「習五條」,是大陸啓動兩岸和統的理論準備。不過,在選戰及中美衝突背景下,「習五條」善意被最小化、惡意被最大化,對習近平並不公平,但這不能構成顛覆、否定和平統一路徑的理由,不能輕易讓軍方、鷹派唱主角。不可一廂情願,認爲透過簡單粗暴的施壓或重返戰爭年代的「北平模式」以武促統,就能「征服」臺灣人心。

大陸遭遇近年少見的外部挑戰,海內外關注中共會不會走回改革開放前的封閉老路,習近平明確宣示會以更大力度開放市場,以深化改革應對西方的遏制和保護主義。事實證明,大陸經得起貿易戰新冠疫情的考驗,將在全球疫後經濟復甦進程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同理,兩岸和平發展關係倒退,固然與臺灣一些政客對中國的敵意、一般民衆對大陸的不理解、對統一的畏懼有關,更重要因素在大陸未能說服臺灣人民統一的好處,大陸需要以更大的自信爭取臺灣人民對統一的認同。要拿出信心,民進黨越打壓、越封鎖兩岸交流,大陸就越要開放大陸人民到臺灣觀光、就學、就業、投資,臺灣是民主社會,公佈對臺灣有好處的政策,臺灣人民自可在體制內奮鬥促其實現,平衡民進黨錯誤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