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年輕人"躺平"可以理解 但需要超越
“躺平”一詞近來在互聯網中流行,一些年輕人用這個詞來描述自己的處境和心態。這個詞相當生動,也有着多重含義。在具體事情應對上,它是某種無力感的表達,說的是對外界影響無所謂的感覺;在抽象人生態度上,則有一種想開了、看透了、與世無爭的意味。“躺平”是一種低慾望狀態下獲得某種舒適感的表述,同時也有對於社會競爭的無奈。它既有某種自嘲的意味,也有某些微末的小滿足。
一個溫飽相對得到滿足、年輕人感覺上升通道尚不充足的社會中就容易出現“躺平”。能“躺平”,也是衣食無憂的結果,能夠通過相對簡單和時間較少的工作獲得基本溫飽,而向上奮鬥則覺得收益不確定。所謂與世無爭,往往是覺得爭也無用;所謂想開了,往往是覺得想也枉然。付出較少,心態平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某種舒適感,就是“躺平”的關鍵。
有“躺平”心態的年輕人往往是社會關注的盲區。他們不是光鮮亮麗的職場精英或演藝明星,也不是靠一招鮮就能嶄露頭角的技術人員,而是平平常常的年輕人。想“躺平”其實就是希望有某種現世安穩,某種迴避奮鬥和競爭的安於當下。“躺平”就是覺得奮鬥實現更大目標未必可期,因此不想去努力,但希望避免下滑,能夠平平安安過生活。當然,這也並不是完全舒適的,“躺平”對於成功有着矛盾的態度,一面覺得自己已經能夠平和看待,雲淡風輕,但另一面還是有某種微妙難言的不平或嘲諷態度。這也是迴避社會壓力和生活挑戰的某種方式。
這樣的想法在一個必然會有相當多競爭的社會裡,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並不是所有年輕人都願意承受努力奮鬥的艱辛。然而,對於個人來說,這樣的人生態度畢竟比較消極。它會消磨人的鬥志,折損人的精神,讓人把普普通通的平常過成渾渾噩噩的平庸,當然也就難談有更多的自我實現。從社會層面看,“躺平”難以給社會更多的正面力量。“躺平”者往往把自己的庸常歸因於社會,這未必是完全合理的態度。當然奮鬥確實是不容易的,但現在社會提供的平臺和給予的機會,是前幾代所難以比擬的。努力確實可能收穫不如預期,但一點一滴的努力也會化爲正面的積累。平常不是平庸,普通也不是灰暗,雖然現代社會給予每個人更好的保障,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也必然需要努力奮鬥。
社會當然應該提供更多渠道和路徑,讓普通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多上升可能,讓他們的努力得到更多回報。社會尤其要讓他們感受到,堅持踏踏實實地努力、老老實實地工作,就能夠得到相對好的回報。如果每一點進步都得到相應的認可,那麼努力向前奮鬥的激情就會逐漸成爲社會主流。這對於促進年輕人超越“躺平”會有積極作用。同時,任何一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努力和貢獻,既是社會向上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超越自我、解決生活諸多問題的現實路徑。迴避問題,問題也不可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