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監管重於興利? 外商保險公司集體大逃亡

記者蔡怡杼臺北報導

金管會預計年底完成保險法修法,將推動限縮保險單一持股等措施,然而,就在政府進一步強化保險監管的同時,不僅5年7家外商保險公司撤離臺灣,就連臺灣保險業中的模範生臺壽保也掛冠求去,讓人不禁要問臺灣保險業出了什麼問題?有外商保險公司主管感慨的表示,這幾年大環境不好可以理解,但是保險主管機關長期「監管取代輔導興利」的公務員官僚心態恐是保險業無法突破困境的重要因素

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影響,外商壽險公司荷商ING、AEGON、南山大都會人壽紛紛撤離或求售,加上今年來金管會通過的匯豐紐約宏利人壽,外商保險公司展開史無前例的大逃亡計劃

外商保險公司斷尾求生,選擇保留本土命脈的操作策略可以被理解,不過,深耕臺灣市場超過一甲子,並挺過幾次金融危機全球景氣低潮期的臺壽保卻選在此時出嫁,凸顯了臺灣保險業者雖滿手現金資產水漲船高,但獲利不佳、入不敷出的窘境,不是離開臺灣就是展開合併求生存,最近中信金合併臺壽保就是明顯例子

本來保險公司出售保單,收取保費,便有提供保戶保障的責任,尤其臺灣保險商品仍以傳統型以及儲蓄型保單爲主,因此,保險公司爲了履行對保戶的承諾,保費的投資運用除了須審慎外,還需要能創造優於定存的獲利,如此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目的

而爲了在利率低檔 的環境下,落實永續經營的目的,保險業者爭相競逐投資標的,卻也接連引發主管機關的關注,儘管政府積極引導壽險資金前進公建、長照事業,並鬆綁「金六條」等限制,但另一方面卻又設下重重的條件,大玩兩手政策的做法,讓業者不禁感嘆既要合格且又有賺頭的標的實在難尋。

保險市場問題百百款,主管機關實在難以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不過,業者都期盼主管機關可以改變目前「重監理、輕興利」的做法,尤其,今年接連召開的金證會金銀成果豐碩,證券銀行登陸都大幅鬆綁,對比金保會卻連532條款都無法突破。

雖說一個國華案讓國家賠付接近900億元,使得金管會揹負相當大的壓力,因此,也讓金管會在保險業投資風險控管上要求嚴格,一切以財務數字掛帥,如此一條鞭的做法讓過去的績優生變成「積憂生」,更讓今年業績大不如前的保險業者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