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廚師手部驗出米酵菌酸 臺大法醫所:廚師不排除也中毒

臺大法醫所昨天在臺北市上月24日採檢的環境及生物檢體共4項,在廚師手部生物檢體驗到米酵菌酸呈陽性,該所副教授兼所長翁德怡表示,這是因爲廚師間接接觸遭污染食材。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大法醫所昨天在臺北市上月24日採檢的環境及生物檢體共4項,在廚師手部生物檢體驗到米酵菌酸呈陽性。該所副教授兼所長翁德怡表示,質譜儀檢測定量是每毫升0.2奈克,而廚師手部驗到的是1奈克左右,但依中毒病人樣態及案件時序,推斷應不是人爲下毒,而是間接接觸遭污染食材,廚師本人也可能中毒,但須抽血確認,然因涉及人權,須由檢調決定。

翁德怡說,由病人症狀嚴重程度不一、中毒時序長的樣態進行推論,下毒的可能性不高,廚師只是間接接觸食材導致手部污染,而目前最有可能的就是粿條;食藥署26日採檢寶林茶室,但食材都已吃完,而環境檢體也是能採檢的都已採檢,是否要進一步抽驗其他環境物品,須由檢警依照專業判斷,作出決定。

「廚師的手部只是媒介。」翁德怡表示,來源不是廚師手上,而是處理食材時手部接觸到遭污染的食材,纔對廚師健康沒有造成特別影響;而其他3項環境採檢項目包括砧板、2把刀具均未驗出的原因,可能是衛生局用試紙刮取樣本,加上粿條不會使用刀具、砧板,且檢驗過程中經過稀釋,纔沒有測到陽性。

翁德怡指出,目前不論烹調人員的洗手標準,以及食物保存等原則,都是依照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細菌訂定,自己從醫30年第一次見到米酵菌酸這種細菌,食藥署正在努力培養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待培養成功,就能知道洗手多久可以洗掉細菌,並據以制定洗手、食物保存的相關標準流程(SOP)。

另,翁德怡表示,臺大法醫所檢驗死者遺體是使用高解析四極杆飛行時間質譜儀、三段四極杆串聯質譜儀二種儀器,在確認致病物質就是米酵菌酸後,後續採檢環境、生物檢體,則是使用三段四級杆串連質譜儀一種精密儀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