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引食安風暴 專家嘆:臺灣民族性 賺錢優於食安
臺北市信義區百貨餐廳寶林茶室疑似食品中毒事件,有民衆前往信義區寶林茶室用餐,陸續發生噁心、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並就醫。記者林俊良/攝影
寶林茶室食安風暴延燒,死者遺體解剖驗出米酵菌酸,北市衛生局目前除了要求供貨商下架並停賣產品,也加強稽查百貨美食街衛生。學者坦言,臺灣民族性,賺錢比起落實食品衛生管理來得優先,政府稽查是「棒子」,若有「蘿蔔」力量可讓業者主動爲食品衛生做更多。
臺北市衛生局每年會稽查粿糕類等相關製品,包含有無添加防腐劑、保存條件如溫度和環境是否妥善,今年2月已抽驗一波,因應此次事件,衛生局強調未來會加強稽查。
開南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江易原表示,地方政府可以加強稽查,但人力、預算不多,他對於加強稽查不置可否,另認爲地方政府稽查是「棒子」,但是有無「蘿蔔」的力量可以讓業者主動做更多?
江易原說,有些食品業者的認知與態度有落差,改善食品衛生部份項目、硬體,需要預算聘請專業人員或人員進修,然而部份項目是低成本就能提升食品衛生,卻有業者不願意,加上臺灣民族性,賺錢比起落實食品衛生管理來得優先。
他認爲,提升食品衛生,消費者也有責任,多多支持落實食品衛生管理的店家,讓他們有動力繼續把關品質;反之,若消費者只追求便宜又大碗,店家也不會主動改善衛生。
江易原建議,政府稽查可加強兩方面管理,一是幫助業者優化食品衛生管理,包含環境整潔、食品保存方式,不能賺了錢,出包卻是民衆受害,二是應重視原料來源。
國立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系主任須文宏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脂溶性物質,不會因熱分解。食品料理過程通常會加水,這種不溶於水的米酵菌酸毒素,會在產品上發生分佈不均勻的狀況,就可能導致像是此次事件,有人吃了沒事、症狀輕微,而有人就很嚴重。
他說,粿條是水分含量高的製品,由於是主食類,規範上是不可添加防腐劑及殺菌劑,因此冷鏈保存十分重要。廠商管理食材必須特別留意溫度條件,如果長時間放置在常溫下,便有可能讓致病菌生長產生毒素。
須文宏指出,廠商必須要能自我管理這些食品衛生要求,若要主管機關衛生局逐家盤查要求,他直言有困難。衛生主管單位的稽查只是少部分店家,無法全市清查,完善餐飲業者的衛生教育才是重點。以此次事發地在百貨公司美食街,餐廚設施應當非常完善,他懷疑是料理人員操作不當所致。
他表示,唐蒼蒲伯克氏菌是寄生在植物上生長,可以注意的是,粿仔原料來源是米,廠商製作這類加工食品時,不見得會使用完整的米,甚至會用碎米、等級或品質較劣的米,所以若原料本身含有唐蒼蒲伯克氏菌,後續成品便可能在適合條件下產生毒素。
須文宏說,國內食品非常強調源頭管理,主管機關衛生局稽查時,或可進一步追查原料來源,尤其是粿條、米粉、板條等炊蒸製品,應可更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