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持續加碼,賽諾菲考慮剝離!藥企到底應不應該賣健康消費品

來源:澎湃新聞

在不少跨國藥企宣佈或傳出分拆健康消費品業務的情況下,拜耳在中國持續加碼健康消費品業務。

10月16日,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創新合作中心(China Center of Innovation and Partnership,CCIP)於上海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正式揭幕。這是拜耳健康消費品全球戰略創新基地之一,預計投資約2000萬歐元。在揭幕現場,拜耳健康消費品還與上海醫藥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與山東食藥研究所和京衛製藥的三方戰略合作。

這不是拜耳第一次在中國加碼健康消費品業務。今年5月,拜耳健康消費品與啓東市政府在江蘇啓東簽約。根據協議,拜耳將在啓東投資建設全新的拜耳健康消費品啓東供應中心,一期投資額達6億元人民幣,預計新供應中心將於2028年實現投產。

與拜耳不斷在中國加碼健康消費品形成對比的是,越來越多跨國藥企正在通過分拆等形式剝離相關業務。2023年10月,法國賽諾菲曾提到計劃最早在2024年第四季度創建一個消費者獨立公司。近期就有外媒報道稱,賽諾菲即將達成一項交易,以約150億歐元的價格將其消費者健康部門出售給美國私募股權公司CD&R。賽諾菲方面對此並未迴應。

更早之前,輝瑞、默沙東、葛蘭素史克(GSK)、強生等多家跨國藥企巨頭先後走上了分拆剝離健康消費品業務的道路。而放眼國內藥企,華潤三九、東阿阿膠、同仁堂、天士力等國內上市藥企則不斷加碼健康消費品業務。

是持續加碼,還是分拆剝離,健康消費品業務在不同的藥企迎來不同的命運。有業內人士認爲,不同藥企截然相反的選擇背後是基於各自面臨的市場環境作出的戰略考量,長遠來講,對推動醫療健康市場的發展以及滿足消費者需求都有積極意義。

斷舍離,跨國藥企爲何剝離健康消費業務?

相比腫瘤、自身免疫等處方藥,健康消費品兼顧醫療和消費品雙重屬性,一般包括常用非處方藥、維生素礦物質類補充劑、保健品等品類。很長一段時間,健康消費品是跨國藥企巨頭們的重要業務,但近些年,分拆剝離成爲一個行業現象。

2023年8月,強生宣佈完成Johnson&Johnson(強生)和Kenvue(科赴)的換股要約,完成消費者健康業務分拆。科赴的前身正是強生消費者健康業務,擁有泰諾林、美林、達克寧、李施德林、嗎丁啉等明星品種;2022年7月,赫力昂正式成爲一家獨立的消費健康公司,而這家公司前身是葛蘭素史克的消費者健康業務和OTC(非處方藥)業務。赫力昂擁有鈣爾奇、善存、新康泰克、百多邦等品牌產品;2021年6月,默沙東將原基礎醫療和女性健康事業部分拆,並以歐加隆的名稱獨立上市,歐加隆成爲一家專注於女性健康的獨立公司。

近兩年,在政策、競爭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下,跨國藥企巨頭們面臨挑戰,管線被砍、事業部調整、高管變更等消息層出不窮。分拆剝離健康消費品的原因大都是專注創新藥這一主業,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強生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杜安卿(Joaquin Duato)曾對外表示,此次分拆爲股東帶來重要價值的同時,也使強生公司更加靈活、專注和富有競爭力。

需要注意的是,跨國藥企對健康消費品業務的退出並非一次性退出。以GSK爲例,2024年5月,該公司表示,將出售持有的消費者健康公司赫力昂的剩餘所有股份,徹底告別健康消費品業務。此時距離赫力昂獨立已經近兩年。

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認爲,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產,藥企可以更好地集中資源和技術投入到更具成長潛力的核心業務中,如新藥研發、生物技術等高附加值領域。此外,當前健康消費品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分拆可以幫助企業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調整戰略方向。財經作家謝宗博表示,這輪健康消費品部門分拆熱潮在跨國藥企身上已經持續了近十年,輝瑞、GSK、強生等都先後作出了這一共同選擇。一方面,相較於創新藥物研發存在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質,儘管健康消費品業務研發投入相對較低,但收入也較爲平和,投資者對單獨上市的健康消費品公司的估值往往高於對製藥巨頭內部消費品部門的估值,爲了充分挖掘健康消費品板塊的市場價值,所以將消費品業務單獨剝離。分拆獨立上市後,不僅可以重塑母公司的估值體系,提升母公司的市值。而且,分拆後的子公司也可享受更高的溢價,避免高估值業務被低估值業務拖累。另一方面,就製藥和醫療設備而言,研發、收購創新藥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在當前全球生物醫藥行業融資遇冷,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多元化經營也成爲了聚焦主營業務的阻礙,拆分非核心業務、裁員是藥企降本增效的方式。

也有國內藥企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無論藥企怎麼做戰略選擇,其不少健康消費產品仍然存在,且有較高的市場認知度,對於大衆消費者或患者而言,影響並不大。

持續加碼,國內外藥企競逐萬億健康消費市場

面對健康消費品業務,也有藥企在加碼。不只是拜耳這樣的跨國藥企,還有華潤三九、雲南白藥、東阿阿膠、同仁堂、天士力等國內上市藥企。如雲南白藥設有健康品事業羣,2023年財報提到,該事業羣實現營業收入64.22億元,同比增長6.5%,口腔護理領域,雲南白藥牙膏國內市場份額24.6%,繼續保持市場份額第一。

今年8月,天士力(600535)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天士力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與華潤三九(000999)簽署《股份轉讓協議》,轉讓總價款約爲62.12億元。華潤三九的主營業務包括健康消費品(CHC),核心產品在感冒、胃腸、皮膚、兒科、維礦、止咳和骨科用藥佔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天士力旗下也有CHC業務。華潤三九在購買預案中表示,本次收購有利於華潤三九鞏固行業領先地位,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充分整合雙方資源,實現中藥產業鏈的補鏈強鏈延鏈,發揮研發協同價值,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符合上市公司“成爲大衆醫藥健康產業的引領者”“爭做行業頭部企業”的企業願景和發展戰略。

上述藥企人士認爲,中醫藥向來有預防保健的理念,一些原本擁有中藥業務的企業大力發展健康消費品,稱得上水到渠成,也是藥企在傳統制藥業務之外新的增長點。楊懷玉認爲,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消費者對於健康和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長,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羣中,對於健康消費品的需求尤爲明顯。相較於國際巨頭,國內企業更瞭解本地市場和消費者需求,能夠提供更加貼近消費者的產品和服務,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事實上,中國健康消費行業的巨大潛力的確是衆多藥企加碼健康消費品業務的一大動力。今年9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健康產業消費趨勢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大健康產業總收入規模將達到9萬億元,相較於2021年8萬億元的總額實現顯著躍升。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特醫食品、嬰幼兒輔食、精準營養補充等方面都有較強消費需求,“健康消費”已經逐漸成爲消費者的日常消費習慣,並且有着從“選擇性消費”向“健康剛需”方向演變的趨勢。

拜耳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創新產品佔全球創新產品總量的15%,預計2024年爲中國業務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30%,爲全球最高比例之一。拜耳健康消費品全球總裁、拜耳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Julio Triana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擁有非常強的品牌,在中國市場廣爲人知,並且是拜耳集團的核心部分。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的團隊致力於確保持續價值最大化,爲市場帶來創新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喜好,以此提升業務價值。

“健康消費行業備受關注,一些公司已經上市,另一些則剝離了健康消費品業務。健康消費品是拜耳整體戰略的一部分,目前我們沒有考慮上市或出售這塊業務。相反,我們看到繼續增長的良好機會,並與投資者保持溝通,可以說我們的業務是很純粹的。過去幾年,我們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市場,利潤表現良好,健康消費品業務已成爲我們發展最爲出色的領域之一。”Julio Triana強調。

拜耳健康消費品全球首席財務官Magnus Schellnock也向記者表示:“我們對這一業務持續投入,4%的收入用於研發,這一比例非常可觀。我們將繼續加大對業務增長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