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藥價效應「藥廠考慮停產」藥師公會:年底恐爆缺藥潮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本報資料照)
健保署日前公佈最新藥價,今年共17款藥品漲價、4551款藥品降價,調整後藥價將在4月1日上路。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指出,本次調降的品項逾9成是健保給付超過15年的老藥,且幾乎都是慢性病用藥,廠商不僅被砍健保價,接下來還面臨和醫院議價時被「二次砍價」。已有廠商向他透露,該廠的13項慢性病用藥中,有9項規劃停止生產,預估年底恐有一波缺藥潮。
健保署自2013年起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在總額預算下,當實際藥費支出超過年度藥費支出目標值,就會依藥價調查結果,對藥價差超過一定範圍者,於隔年啓動藥價調整。今年共調整4568項藥品價格,其中17項漲價、4551款降價。
黃金舜表示,所有調整品項中,93%都是老藥,這是比較擔心的部分。假如有5家廠商,A廠的健保覈價是10元,醫院就會議價從10元變成6元,利潤被醫院端拿走,然後健保署就依廠商給醫院的發票,認爲廠商有4元的空間,隔年會依循這個規則去砍藥價。
黃金舜說,當健保覈價完成後,藥廠和醫院會進行議價,「假如覈價一顆2元,廠商和醫院議價可能只有拿到8毛錢,1.2元被醫院拿走了」。他以氧化鎂爲例,在臺灣有5張藥證,但現在只有1家生產,就是因爲完全沒有利潤。
黃金舜表示,當廠商認爲自己的藥已經達到地板價時,可以向健保署申覆,但因爲要主動提交成本分析,等於商業機密全部交出去,在藥物已經超過專利期、利潤又相當有限的情況下,臺廠不會願意申請,乾脆停產不做了。
黃金舜指出,健保砍藥價之後,不會有立即的反應,但可能經過6個月、8個月、1年後,後續的問題可能會出現,已有廠商向他透露,該廠的13項慢性病用藥中,有9項規畫停止生產,「藥局是供貨最末端,當出現缺藥,根本措手不及。」
黃金舜認爲,對於價格已經砍到地板價的藥品,應研議由健保署集中採購,讓藥廠有喘息空間,利潤不會都被醫院拿走。他提到,臺灣有慢性病人口有600萬,但人口逐漸老化,5年後可能攀升到1000萬人,就醫用藥也會變多,健保署應該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