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今年將一份推進“以竹代塑”的建議帶上兩會,爲竹資源的開發建言獻策。

跨界謀發展,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浙江安吉,不乏別開生面的成功案例。比如通過生態修復,回鄉大學生利用廢棄礦坑開設網紅咖啡店;培育生態文化,把經濟薄弱的夏陽村變成“長三角絕美露營基地”;開展竹林碳匯,將毛竹產業變成富民產業;等等。溯本求源,這些行動離不開將生態要素變成生產要素,把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的底層邏輯。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充分調動各方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如何進一步把生態環境作爲生產力要素融入現代經濟體系,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成爲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讓生態產品可“兌現”,儘管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但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生態產品價值往往難以度量。生態資本價值幾何,需要一本“明白賬”。應儘快形成生態產品目錄清單,開展生態產品總值(GEP)覈算,推動覈算結果應用,量化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程度。

再比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缺少完善的機制支持。從國家層面上看,需要把生態治理和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有機結合,探索創新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合理有序發展關聯產業,建立生態產品保護、利用、流通、價值轉化與交易政策保障體系,形成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爲核心的生態經濟新路徑。

此外,要做好利益分配這篇文章。公共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後,在不同羣體間的合理分配機制和制度不健全,會導致公衆參與積極性低、市場機制難以建立。應保障所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參與者的貢獻得到回報,同時健全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信息公開機制等,也要防止生態資產過度資本化。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讓好山好水有好“價”,成就高質量發展的更多夢想。(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曹紅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