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元關鍵“成本線”告破,碳酸鋰產能去化或將提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董鵬 成都報道不破不立。雖然不同機構之間的報價存在小幅差異,鋰價跌破8萬元/噸卻已經沒有懸念。
截至8月5日,SMM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均價爲8.05萬元/噸,富寶鋰電、上海鋼聯追蹤的價格則分別來到了每噸7.9萬元/噸和7.95萬元/噸。期貨市場上,與現貨關聯度最高的近月LC2408合約,8月5日結算價也來到了7.99萬元/噸。
這對於行業而言,短期內衝擊在所難免,中長期來看卻是利好。因爲,鋰價的持續低價在衝擊行業盈利的同時,有望倒逼虧損企業加快產能去化,幫助行業重新實現供需再平衡。
綜合多家業內機構觀點可以看出,若後續碳酸鋰跌至7.3萬元/噸~7.7萬元/噸及以下水平,將可能引發包括以澳洲進口礦爲原料的提鋰企業大規模減產。
也就是說,鋰價越低,行業減產範圍越大,保持低迷的時間越久,產能去化越乾淨。
產能去化本質上也是一場行業淘汰賽,即以低成本“一體化”產能置換高成本外採原料產能。單位生產過高、前期擴張激進和資金儲備不足的企業,很可能會率先倒下。
大範圍減產將至
與行業其他不同,鋰鹽企業的生產成本差異極大,所以其產能去化步伐也不一致。
以當前8萬元/噸的價格爲例,上海鋼聯以不同原料成本測算結果顯示,8月2日鋰輝石制碳酸鋰的即期利潤爲-0.75萬元/噸,以鋰雲母爲原料的即期利潤則是-2.04萬元/噸。
在上述提鋰路徑出現不同程度虧損的背景下,成本端穩定的鹽湖企業卻已經可以實現4萬元/噸的盈利,同時“一體化”礦石提鋰企業也不至於虧損。
正因於此,雖然鋰價不斷下跌,但是對生產端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只侷限於少數高成本鋰鹽企業,整體供給端還未出現明顯收縮。
“即便現貨價格跌到8萬元/噸附近,第一梯隊企業仍然還有單噸5000元~8000元的利潤,且在2022年頭部企業還留存有的豐厚利潤,導致目前並無停產的跡象,擴產和加快技改降本增效的決心堅定無比,供給端出清的條件(時間/空間/需求復甦/停產)目前來看並不具備。”大地期貨研究院指出。
光大期貨也指出,完全成本在8萬元/噸以上礦山項目,暫未出現明顯的停減產行爲。
這從產量、庫存等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佐證。SMM周度產量數據顯示,上週碳酸鋰產量1.4萬噸左右,較5月份高點雖然有一定幅度下降,但是整體依舊處於歷史高位區域,去年下半年該數據普遍保持在1萬噸及以下水平運行。
產量不斷增加,需求增速回落,社會庫存數據連續走高。從今年二季度開始,碳酸鋰周度庫存由從8萬噸左右一路上升,到上週已經增加至12.75噸。
後續如果鋰價能夠進一步下跌,則有望加快行業整體產能的去化速度,進而幫助行業供需關係重新恢復平衡。
“8萬元/噸爲第一道成本支撐。如果短期跌破8萬元/噸後反彈,並不會引起大量的減產。”光大期貨指出,而如果長期均價處於7.7萬元/噸及以下的市場價格,纔會更大可能引發供應上的收縮。
此外,當市場長期均價保持6.5萬元/噸及以下水平時,則可能通過礦山大量減產來扭轉供需結構。
“除去格林布什(雅保、天齊共有)外,其他礦山產出礦的提鋰成本基本集中在每噸6萬元~7.3萬元。”富寶鋰電指出,若碳酸鋰跌破該成本線,倒逼產能出清或將成爲現實。
當然,以上潛在的產能去化,將是一個漫長且緩慢的過程。並且,每當鋰價出現階段性反彈時,行業去產能的步伐都會有所反覆,這一規律在其他週期行業上已多次驗證。
誰能穿越低谷?
2022年碳酸鋰60萬元/噸的歷史高價,是屬於特定供需關係下的產物,現階段已經看不到任何重返歷史峰值的可能性。
相應地,鋰鹽企業的利潤率也無法與2022年相比,以產銷量的增長來對衝部分單位利潤下降的影響將成爲必然。只是,面對上述供過於求的市場,部分已經官宣的擴產計劃面臨中止的風險。
全球鋰業龍頭美國雅保原計劃將位於澳洲的生產線擴建至4條,合計10萬噸氫氧化鋰產能。近期該公司宣佈,在取消第4條生產線的建設後,停止其第3條生產線建設,同時由於生產線的閒置,上述工廠產能將由5萬噸降至2.5萬噸。
實際上,不僅是雅保,包括國內三大龍頭在內的公司前兩年也宣佈了非常宏偉的產能擴張計劃。
2023年3月年報季期間,本報曾報道指出,贛鋒鋰業“計劃於2030年或之前形成總計年產不低於60萬噸LCE(碳酸鋰當量)的鋰產品供應能力”,天齊鋰業則“力爭到2027年鋰化工產品產能達到30萬噸LCE左右的水平”。加上鹽湖股份“十四五”末形成10萬噸產能的規劃,三大鋰業龍頭遠期規劃產能將達到100萬噸。
如今來看,上述遠期產能規劃能否如期達成,同樣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其中,鹽湖股份的情況最爲樂觀,確定性最強。一方面公司鋰鹽業務集中度更低,鉀、鋰並存,可以分擔鋰價低迷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其鹽湖提鋰成本只有3萬元/噸~4萬元/噸,可以打敗所有的礦石提鋰企業。截至目前,除了與比亞迪合建的3萬噸鋰鹽產能無實質進展外,鹽湖股份在已有3萬噸產能基礎上新建的4萬噸一體化項目預計年底前核心裝置全部建成。
不難看出,在接下來的行業供需再平衡階段,成本競爭將成爲最關鍵的一項,只有低成本提鋰企業才能實現“以量補價”。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資金實力的比拼,尤其是2021年、2022年行業高位時攢下的家底豐厚與否,決定了企業能夠承受低鋰價時間的長短。
從這一維度觀察,同樣是一體化龍頭企業更具競爭力,比如鹽湖股份、天齊鋰業和永興材料等更爲細分的頭部公司。
歸根到底,以上少則一兩年,多則三四年的產能去化週期,無疑又是一次“剩者爲王”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