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類型黑眼圈大解析 KO有妙法
近來全臺灣民衆都陷入動物園新同學「圓仔」貓熊的歡樂中,但是如果可愛的貓熊眼跑到我們臉上,那就一點也不可愛了!根據東方快線網絡市調於2012年10月的調查指出,臺灣有57%的女性爲黑眼圈所苦,黑眼圈不僅破壞了外貌的美麗,更會造成職場、生活、感情上的多方困擾。
▲黑眼圈成因不同,解決方法有不同,對症下藥才能正確消除黑眼圈。(圖片/華人健康網)
不過,黑眼圈可不是隻是單純的黑色素沉澱這麼簡單,可細分爲4種不同類型的黑眼圈,從成因到症狀、解決方法都大有不同,快照一照鏡子,看看自己的黑眼圈是屬於哪一種吧!
1.色素型黑眼圈
黑眼圈的顏色偏深淺不一的咖啡色,有膚色不均勻的感覺,根據皮膚科醫師鄭國良表示,這種黑眼圈大多是遺傳所致,或是長期曝曬在日曬底下,又沒有好好卸妝、愛吃刺激性食物,都是導致色素型黑眼圈的原因。
2.血管型黑眼圈
顏色偏紅、藍色,嚴重的話則會是烏青色,這類型的人通常是過敏性鼻炎、慢性鼻塞的患者,或是有配戴隱形眼鏡習慣、又常用電腦、用眼過度的族羣。
3.混合型黑眼圈
意指混合色素型與血管型兩種黑眼圈的特徵,在眼下呈現深淺不一的暗紅色或是藍黑色,通常是因爲本身常熬夜、沒有做好防曬,又有過敏性鼻炎或用眼過度所造成。
4.結構型黑眼圈
外觀看得出明顯的眼袋或淚溝,通常是年齡較大,眼皮老化鬆弛所造成的皺摺紋路與眼袋所致,治療方式也比較麻煩,須要靠玻尿酸注射或是肉毒桿菌改善,或是割除眼袋等手術。
▲鄭國良醫師講解黑眼圈4大類型,對症下藥才能正確消除黑眼圈。(攝影/羅詩樺)
血管型混合型 黑眼圈最常見
在這4種黑眼圈類型中,又以「血管型黑眼圈」最常見。根據鄭國良醫師臨牀經驗發現,黑眼圈求診患者中,有5成以上幾乎都是黑色素合併血管型,或本身就是「血管型黑眼圈」。
眼周肌膚是人體皮膚中最薄的部分之一,僅約臉部肌膚1/3至1/4薄,有些部位甚至薄得透明,皮下血管狀況因而顯得更清楚。
若再加上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睡眠不足、壓力大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良,令靜脈血管擴張、微血管增生,或者是生理期前後、懷孕期間賀爾蒙造成的血管腫脹,都會致使眼周皮膚浮現暗藍色調,於是造成或加重了血管型黑眼圈的情況。
KO黑眼圈有方法
血管型黑眼圈成因複雜,一般美白保養品或是眼霜對於單純色素型黑眼圈較有效果,能夠靠減少黑色素沉澱來改善黑眼圈,不過對於大多數的血管型黑眼圈患者來說,除了日常保養、防曬不可少,也可以藉由現有的雷射科技來去除眼部淺層血絲、深層靜脈及黑色素,達到根本治療的效果。
除此之外,維持生理作息正常不熬夜、避免吃刺激性食物例如咖啡、濃茶,也是對抗黑眼圈必備法則,唯有讓身體的機能代謝都維持正常,改掉不良習慣,才能讓黑眼圈消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