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9億元!微短劇市場如何撐起觀衆期待
節奏快、戲劇衝突集中,微短劇讓觀衆直呼“上頭”,成功出圈。
從去年10月爆火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到點燃今年春節檔的《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微短劇,併成爲近期的“霸屏”主流。
創作週期短、投入成本低、卻能以小博大的微短劇積累了大量觀衆,引來資本關注,同時又因多有內容粗糙、存在誘導消費的嫌疑屢遭其詬病。“狂飆”後的微短劇究竟將迎來怎樣的發展?
滿足關注需求、營銷到位
讓微短劇火速出圈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定義,微短劇的全稱是網絡微短劇,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着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爲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劇集,以此前爆火的《招惹》《授她以柄》爲例,常見於長視頻平臺。然而,當下令人“上頭”的微短劇更多泛指豎屏形式的長度2—5分鐘不等的劇集內容,如春節期間引爆話題的《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
各大短視頻平臺上這類微短劇平均時長3分鐘、爽點密集,迎合了短視頻時代觀衆的胃口,成爲諸多人的“電子榨菜”。據艾媒諮詢數據,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爲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元。
掌握新媒體時代流量密碼後,微短劇可謂賺得“盆滿鉢滿”,它們大多通過廣告投放吸引大量用戶,以“前期免費、後期收費”的方式引導受衆充值觀看。《中國微短劇市場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微短劇用戶付費滲透率已達41%。付費人羣中,月均付費50元至100元的人羣佔33.7%,100元至200元的佔25.8%,25歲至44歲的中青年佔比較高,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爲追劇付費。
然而,中國城市報記者通過梳理近期爆火的微短劇發現,這些微短劇的劇情絕大多數都十分俗套,無外乎商業霸總與灰姑娘的甜寵之愛、當代絕望主婦的華麗蛻變、古代痛如刀割的深情虐戀等。
爲何劇情俗套,甚至狗血的微短劇爲何能夠“殺”出一片天?
“即便劇情俗套,但也能夠吸引大量的觀衆,主要是因爲它們滿足了觀衆在特定場景下的觀看需求。”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一方面,微短劇的時長較短,適合人們在碎片化時間觀看,如坐車、等人等場景;另一方面,微短劇的內容相對輕鬆、娛樂性強,能夠滿足觀衆在節日期間的娛樂需求。再加上,微短劇的製作成本相對較低,也使得更多的平臺和創作者有機會參與其中。
除此之外,製作方在營銷方面下足了功夫,精準投放。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候表示:“製作方精準把握目標受衆喜好,利用大數據分析調整劇本與營銷策略,也是此類劇集能夠在市場立足的關鍵因素。”同時,洪勇還認爲,微短劇通過誇張衝突和情感共鳴快速吸引觀衆注意力,依託社交媒體分享擴散迅速形成了話題效應,無形中又達成一波宣傳。
監管滯後、利益驅使
導致微短劇亂象叢生
微短劇迎着春風迅速生長的同時,也因其門檻低和成本低導致亂象叢生。
不久前,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在工作中發現,網絡微短劇《老師不要跑》存在劇情低俗,臺詞、畫面、情節涉及嚴重軟色情等違規情況。針對該違規微短劇的播出問題,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已提示相關播出平臺予以處置。
目前,該劇已全網下線,抖音、快手、微信、B站等平臺對該劇的片段等素材進行了查刪,播出該劇的微信小程序“歐歐劇場”“奇奇劇場”“平平劇場”等小程序也已下架。
除了內容存在“擦邊”現象,微短劇“前期免費、後期收費”的付費模式也令人詬病。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消費維權輿情熱點》,點名短視頻平臺微短劇誘導付費亂象,稱在社交平臺上有網民曬出的賬單顯示,父母的微短劇訂單少則數千元,多的甚至達到數萬元,不少訂單均爲自動扣款。
有報道稱,中老年人在收到“解鎖一集只需0.9元”等廣告宣傳誘導後,很難注意到“默認下一集自動解鎖”等選項,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全部劇集。即便子女發現,也會面臨申訴繁瑣、維權難困境。有的出品方更是乾脆下架視頻,受害者投訴無門。儘管每集付費只有1元上下,但對於動輒幾十集甚至上百集的微短劇來說,全劇看完的花銷並不比到電影院看電影少。
在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鬍鋼看來,價格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明確規定,相關收費首先要明碼標價,不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或者是故意誤導消費者,而當下的微短劇很多時候相關經營者在明碼標價方面並沒有做到足夠清晰明確。“另外,微短劇還涉及收費合理性問題,對於微短劇來說,它在價格法裡面屬於市場調節價,價格必須是公平合理的,否則就違反了民法典的誠實信用的基本準則。”胡鋼說。
“部分微短劇在追求點擊量和關注度時,忽視了內容質量和社會責任。同時,短視頻平臺上的微短劇誘導付費亂象也是一個問題,這可能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天使投資人郭濤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微短劇亂象頻出,一方面源於行業監管相對滯後,另一方面也與部分內容生產者的急功近利心態有關。
告別野蠻生長
微短劇或迎精耕細作
微短劇市場廣闊,呈藍海趨勢。微短劇研究平臺Da-taEye發佈的《2024年微短劇買量投流數據報告》顯示,2024年微短劇的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373.9億元突飛猛進至500億元,並作出了同艾媒諮詢相近的預測,預計微短劇市場規模2027年將超1000億元。
“隨着技術的進步和用戶習慣的變遷,微短劇有望繼續保持其受衆基礎,並進一步發展成爲更加成熟和完善的內容形態。”郭濤認爲,未來,觀衆可能會看到更多高質量、有深度的微短劇。這些作品不僅能滿足觀衆的娛樂需求,還能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
去年現象級爆款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就刷新了人們的固有認知,其以擬人化的方式講述國寶回家的故事,將國風玄幻與現實題材相融合,引發全網的追劇和討論熱潮。這種高質量、正能量作品的出現,也讓很多從業者和觀衆對微短劇精品化有了更多期待。
因此,也有不少業內人士預判,告別野蠻生長後,管理規範化和內容精耕細作是微短劇發展的必然趨勢。洪勇表示,隨着技術進步與用戶需求不斷升級,微短劇有望朝着精品化、類型細分化、商業化模式多元化方向發展。尤其是IP聯動、跨界合作、互動劇等形式的創新探索,將豐富微短劇的表現形式和盈利模式。
如何採取積極措施,充分激活市場優勢,推動其良性發展,成爲當前微短劇行業亟需解決的痛點。
柏文喜建議,平臺應該加強對微短劇內容的審覈和管理,確保內容符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其次,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微短劇市場的監管,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規範,引導創作者製作出更多高質量、健康的微短劇。此外,觀衆也應該提高自身的鑑別能力和審美水平,選擇觀看符合自己價值觀和審美趣味的微短劇。
實際上,爲規範行業發展,從2022年開始,廣電總局就持續開展網絡微短劇治理工作,組織開展了爲期三個月的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2023年11月,廣電總局宣佈將多措並舉持續開展網絡微短劇治理工作,其中重點包括加快制定《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產與內容審覈細則》,研究推動網絡微短劇APP和小程序納入日常機構管理等。
不難看出,一部手機就能拍攝一部爆款短劇的時代已成爲過去,製作精良、內容質量高的微短劇或將成爲下一個流量風口。
原標題:數百億元的微短劇市場如何撐起觀衆期待
■來源: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