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汽車淘汰賽進入讀秒階段
本報記者 陳燕南 北京報道
2025年新年伊始,價格戰再度燃起。不少車企出現了“0利息0首付”等購車政策。同時,智能駕駛開始普惠,搭載在低價車型上。中國車市進入了更具有挑戰性的一年。
近期,全球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重磅發佈了關於2025年中國車市的展望報告。《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深入採訪過程中瞭解到,相關內容呈現出諸多值得關注的要點,爲洞悉中國車市未來走向提供了關鍵視角。
麥肯錫認爲,目前這場淘汰賽即將進入讀秒階段:無法在一兩年內推出合格智能電動汽車的車企,以及處於鉅虧但仍無法向公衆及投資者展示可信服的扭虧戰略的車企,可能會在這場淘汰賽中“折戟”。
有關數據顯示,2025年1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79.4萬輛,同比降12.1%,環比降31.9%,市場整體表現不佳,車企正在通過各種策略爭奪有限市場份額。
外資車企市佔率下降 頭部中國車企擴張
麥肯錫認爲,長時間內無法在電動化及智能化領域有建樹的車企,將在淘汰賽中“折戟”。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外資車企曾經憑藉先進技術、成熟的流程管理,以及品牌影響力佔據顯著優勢。然而,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下,外資車企的技術及流程管理優勢已不在;在終端市場不斷加碼的折扣力度衝擊下,其品牌地位也正在動搖。
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經歷了困難的2024年,2025年將更爲艱難。目前外資品牌合計佔中國乘用車市場約40%的份額。預計2025年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佔比將很有可能進一步下降至約30%。
在強大、高效且敏捷的團隊與本土供應鏈加持下,頭部中國車企基於對市場趨勢的前瞻性洞察,高速研發併發布具備各種前沿技術的車型,從而快速擴張市場份額。
不過目前,部分外資車企與頭部中國車企建立了密切技術合作,並通過這種技術合作將中方領先技術引入外方車型。此類基於中方技術並掛外方品牌的車型預計將在2026年或者2027年投放市場。這類舉措有助於外資車企彌補其在電動及智能化領域的技術差距,但“外方品牌+中方技術”並不必然意味着“高枕無憂”。
麥肯錫指出,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不僅僅是產品定義及研發的競爭,同時也是品牌傳播、產品營銷,乃至客戶試駕體驗等一系列綜合能力的競爭。這些“軟實力”或許不如技術領域的“硬實力”那麼顯性,但對最終決勝同樣重要。
比如,同樣是針對智駕能力的營銷,當本土領先車企使用“全國都能開”“車位到車位”等易於理解的詞彙時,外資車企仍使用“L2/L2+”等專業術語,其傳播效力可想而知。這些都從側面說明,外資車企需要補齊的短板,其實不僅限於技術。
麥肯錫還認爲,長時間無法找到可信服盈利之路的車企,將淡出消費者視野。
據瞭解,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發展之路始於2013年、2014年前後。經過十餘年的行業高速發展,電動汽車的滲透率開始超越50%,並且至少5家電動汽車企業實現了年度或者季度盈利:這裡面既包括通過高度垂直整合以實現成本控制的企業,也包括主要核心部件維持外採的企業;既包括以經濟型品牌爲主的企業,也包括高端品牌車企;既包括以經銷模式爲主的車企,也包括以直營模式爲主的車企;既包括以增程路線爲主的企業,也包括單純的純電品牌;既包括軟件收入可觀的企業,也包括以傳統新車銷售收入爲主的車企,幾乎涵蓋所有業務模式。既然所有業務模式的盈利可能性都得到了驗證,那麼今後12—18個月內仍無法實現盈利,或不能清晰勾勒出令人信服的盈利路徑的車企,其商業邏輯值得重思。
同時,2024年年末某“網紅”車企的突然垮塌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風波,將促使消費者在關注車輛配置表之外,也會關注車企的財務報表。那些擁有健康財務狀況和清晰營利模式的車企將獲得消費者更大的信任和支持。若想擺脫不利境地,車企應該持續“開源+節流”,以實現自身財務可持續性。
智艙將成核心差異點
智駕技術的大爆發無疑是2024年中國車市的最大驚喜。智能駕駛的關鍵詞正迅速從兩年前的cornercase、高精地圖,過渡爲一年前的BEV(鳥瞰圖)、佔用網絡,以及如今的端到端、世界模型、VLM(視覺語言模型),乃至VLA(視覺-語言-動作模型)。技術方案的“光速”迭代極大拓展了智駕的可用範圍:從高速NOA,升級爲城市NOA逐一“開城”,再升級到“全國都能開”,乃至如今的“車位到車位”等。
智駕技術的提升也極大改善了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觀感。根據麥肯錫最新調研,中國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接觸情況(即是否使用過不同層級的智能駕駛)、滿意度,以及升級意願(即是否希望體驗更高層級的智能駕駛)等,在2024年都出現了顯著提升。
中國消費者對智駕熱情上升,但這樣的情緒尚未體現在付費意願上。這也不難理解:當頭部智駕車企免費開通智駕軟件,或僅對相關能力的開通收取象徵性費用時,消費者的支付意願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但這並不意味着智駕技術的投入對車企完全無利可圖。
對此,麥肯錫預計,隨着智駕車隊規模增大帶來的軟、硬件成本節降,以及消費者對智駕觀感的提升,智駕將逐步從25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價格段,下探到15萬—20萬元人民幣左右區間。與此同時,智駕技術或會出現快速收斂,頭部企業間的智駕水平將難分伯仲。除了少數幾家具備智駕自研能力的車企外,預計大部分車企將切向頭部智駕供應商方案,從而縮小或拉齊智駕表現差距。
與此同時,領先企業預計將率先實現智駕與智艙底層基座的貫通,進而使得智艙成爲核心差異點:由於智駕技術的普及,汽車將不再僅僅被視爲交通工具,而是成爲真正的“第二起居室”。作爲實現“第二起居室”功能的軟、硬件載體,智能座艙能力將得到極大加強。基於智駕與智艙底層基座的貫通,更多緊密貼合實際用車環境的用例,如“××同學,請開慢一些”,或“××同學,過了前面第二個路口後停在××咖啡店的門口”等,將成爲現實。
預計海外出口增速進一步放緩
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表現搶眼,但中國整車出口勢頭明顯減速:2024年整車出口586萬臺,比上一年增加95萬臺,同比增速19%;這不僅是2021年以來的最低增速,也是自那之後第一次出口年增量小於100萬臺。儘管如此,麥肯錫依然認爲支持中國汽車出口的積極因素仍在持續累積,包括:
在海外消費者眼中,中國品牌在電動化及智能化領域的優勢正逐步得到認可。
目前只有約15%的中國汽車出口來自在華外資車企,而爲了將在華工廠的產能利用率維持在較好水平,預計在華外資車企將加速向出口市場釋放產能。
雖然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在部分海外地區受阻,但來自中國的插混(含增程)車輛有望成爲良好的替代選擇。此類車型目前僅佔中國乘用車出口的約6%,增長潛力巨大。
但考慮到較大的出口基數以及若干非可控因素,不應對整車出口增速過於樂觀。麥肯錫預計,2025年中國整車海外出口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並進入個位數。
麥肯錫認爲,如何摘取海外市場這朵“帶刺玫瑰”,對所有中國車企而言都是嶄新且充滿挑戰的命題。無論是進入海外市場初期的銷售以及售後網絡佈設、中期的海外工廠建設,還是中長期的供應鏈本地化等,中國車企的國際化運營水平都仍顯得稚嫩,能力建設迫在眉睫。在國內市場淘汰賽逐漸塵埃落地之際,海外市場的運營質量預計將成爲中國車企下階段通向全球車企十強之路的“勝負手”。
(編輯:張碩審覈:童海華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