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終盤點|打破行業壟斷、確保供應鏈穩定 主機廠自研芯片成趨勢
財聯社12月30日訊(記者 徐昊)在汽車智能化轉型浪潮中,芯片作爲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前沿技術的核心驅動力,正逐步成爲決定車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2024年全球貿易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主機廠進一步加大了包括高算力芯片在內的研發佈局,力求打破行業壟斷,以實現核心部件技術自主可控。
臨近年末,業界傳出消息,長城汽車RISC-V車規芯片設計企業南京紫荊半導體落戶南京江北新區。作爲長城汽車培育的一家專注於RISC-V車規級芯片的設計公司,南京紫荊半導體致力於打造自主可控的車規級芯片及解決方案,包含RISC-V MCU、模擬芯片、SOC芯片等芯片。長城汽車稱,紫荊半導體將致力於實現長城國產化芯片自研供應,並輻射行業車廠。
“長城汽車培育的中國第一顆開源RISC-V車規芯片,紫荊M100成功點亮,”此前,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表示,“這顆小小的芯片意義重大”。
經歷了2021年的“缺芯潮”後,面對已進入智能化轉型“下半場”的主機廠,愈發將芯片視爲保障未來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抓手。“走向智能化後,汽車就變成了越來越具有半導體屬性的產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亦分析認爲,在智能化時代,芯片將會像電池一樣成爲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長城汽車,目前已有多家車企開展了芯片領域的自研,並公開芯片國產化率目標。其中,上汽集團計劃在2025年國產芯片佔比力爭達到30%,東風集團到2025年將實現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60%,並挑戰80%的目標。
爲此,上汽集團一方面成立工作專班,搭建國產芯片整車驗證平臺;另一方面,通過參股芯片企業,帶動車用芯片技術攻關和應用落地,加快提升車規級芯片的自主化水平。據上汽創新研發總院副院長武東海介紹,2024年,上汽創新研發總院新立項近10個國產芯片量產應用整車項目,進一步提升汽車芯片國產化率,保障產業鏈供應安全。
東風汽車則已完成三款車規級芯片流片。其中,一款高端MCU芯片、一款H橋驅動芯片已實現二次流片,一款高邊驅動芯片已開始整車量產搭載。東風汽車集團總經理周治平表示,目前東風集團集成智能駕駛安全控制算法的高端MCU芯片已通過功能安全體系行業最高認證,將在國產同類芯片中率先實現量產。
“未來一汽將着力攻克460項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在芯片領域打造多域融合SOC芯片‘紅旗一號’,邏輯算力和AI算力等關鍵性指標將行業領先,計劃明年1月點亮。”中國一汽集團董事長記邱現東於近日透露了一汽自研芯片的最新進展。今年7月,中國一汽與中興通訊簽署多域融合芯片“紅旗1號”戰略合作協議。
三家央企同時釋放的信息,只是主機廠自研芯片的縮影。8月23日,成功流片的小鵬自研圖靈芯片,是全球首顆同時應用於AI汽車、AI機器人及飛行汽車的AI芯片。該芯片配備了40核處理器,專爲L4級自動駕駛研發設計,其計算能力達到了現有芯片的三倍。7月27日,蔚來汽車神璣NX9031流片成功。作爲業界首款採用5nm車規工藝製造的高階智能駕駛芯片,蔚來“神璣 NX9031”芯片和底層軟件均已實現自主設計。在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蔚來ET9將會搭載2顆神璣NX9031。
更早之前,吉利汽車和比亞迪等亦均在高算力芯片領域有所佈局,以支持智艙和智駕的發展。
當前,全球高算力芯片市場主要由英偉達、英特爾、高通等主導,芯片先進製造工藝則由臺積電、三星等巨頭掌握,上述企業在技術積累、產能規模、生態構建等方面擁有顯著優勢。車載芯片本土化雖然有所進步,但國產芯片的總體佔比仍不算高。
與此同時,圍繞着芯片的貿易衝突在2024年也愈演愈烈。12月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聲明稱,美國政府隨意修改管制規則,嚴重影響了美國芯片產品的穩定供應,中國汽車行業對採購美國企業芯片產品的信任和信心正在被動搖,美國汽車芯片產品不再可靠、不再安全。
儘管行業普遍認爲,芯片是一項高投入、長週期的行業,同時還要面對技術上的風險,包括流片失敗、良品率低、性能不達標等問題,但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看來,智能網聯汽車對芯片有着更多、更廣、更先進的需求,意味着我國必須加快汽車芯片產業技術的協同攻關。
“要實現穩定的供應鏈,一是要提升和支持跨國芯片企業在中國的本土化率,特別是在本土用成熟製程實現本土製造;二是要支持本土企業實現對海外芯片的替代能力,增強國產芯片在汽車芯片中的佔比。”張永偉表示。
(財聯社記者 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