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天使慰勞勇武派?8.31打死人? 港媒點名「反修例」四大謎團

▲反修例示威期間假消息四起,港府推廣告提醒民衆。(圖/香港01授權使用,請勿轉載)

本報訊

在香港,去年一場反修例風暴改變整個社會面貌。在紛亂的局面之中,真假難辨的資訊十分容易流竄散播,「後真相時代」也成爲近年國際時事的重要關鍵詞。所謂後真相時代,意指受衆對於資訊「不問事實立場先行」,真假變得不再重要,也無客觀準則。於是不同立場的人圍爐取暖,只願接觸立場相近的資訊,繼續加固自己的既定立場。

在當下撕裂的社會,社交網絡演算法鞏固了同溫層,不同陣營人會形成「平行時空」,同樣的資訊,會拿出完全不同的演繹,變成自己口中的「真相」。

過去一年間,不論黃營藍營雙方都有利用不實或未經證實的資訊,攻擊敵對政治陣營,相關資訊在各自陣營中廣爲流傳。有外媒分析,傳播謠言行爲的背後,其實包含一種另類的政治戰略動機

元朗7.21事件。(圖/香港01授權使用,請勿轉載)

外媒分析:重複不實消息 可將「事實」弱化成「立場」

美國新聞評論網站Vox一則專題報道歸納,不斷重複謊言或未經證實的資訊,在政治上至少有兩大目的。第一種是權力的展示。這一點在華人社會相對容易理解,亦即「指鹿爲馬」。權臣趙高帶着一頭鹿,向衆人表示這是一隻馬。衆臣有的附和這是馬,有的沉默,指正那是鹿的人都被趙高安插罪名處罰。總之大家都明知那是假的,但說謊者就是要受衆公開承認2+2=5,作爲自我權力的體現。

另一個較複雜的操作,則是將「事實性」的事物扭曲成「立場性」,從而達到政治目的。什麼意思呢?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事物是已知的事實,或經過嚴謹的科學考證,例如地球會自轉和公轉、人長期不飲水會渴死;有些事物則是明顯虛構的,例如我說香港是在1998年迴歸中國,但事實上是1997年。這些都是「事實性」的事物。

有些事物則是「立場性」的,例如有人說林鄭月娥是一名好特首,那是一個「立場」,因爲反對者同樣可以列舉一些例子說明爲何林鄭不是一個好特首,很難有完全客觀的準則。

不斷傳播未經證實的資訊,背後的戰略目的,就是將「事實」和「立場」的界線搞混,創造「另類真相」,令議題進入一種哲學上的糾纏,陷入「泥漿摔角」中,弱化對方的說服力。在政治上,這行爲可達到非常顯著的宣傳效果。過去一年的社會紛爭中,雙方陣營都有運用類似的手法,傳播一些虛構或未經證實的資訊,以下會舉出數個較著名的例子。爲表公允,黃藍陣營皆會列舉。

1. 「7.21是林卓廷帶人入元朗搞事」

去年7月21日晚,有大批白衣人在元朗西鐵站內外無差別襲擊市民警方於接報後39分鐘纔有人到場,未有當場制止襲擊,當晚亦無拘捕並當衆放走多名持棍棒的白衣人。港臺節目《鏗鏘集》亦揭發,當日傍晚起元朗多處有白衣人聚集,當時有警車在旁,但警方並無驅散。7.21襲擊亦成爲反修例風波至今,最具爭議的事件。

事後在深藍陣營中,流傳一個說法,指事件的起源是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帶人入元朗鬧事在先,元朗居民只是「保衞家園」。但相關說法並無證據網上流傳當日有「文宣」指號召網民到元朗遊行,相關截圖甚至被監警會專題報告引用,但那已被揭發是源自內地微博的假圖

另翻查資料,白衣人早於當日傍晚已在元朗聚集,約8、9時開始有市民遇襲。林卓廷是於晚上近11時接報到場後,遭白衣人打傷。另外亦有區議員證實,事前一天已有地區人士計劃鬧事,並聯絡警方,但未獲警方迴應。「保衞家園」是否需要衝入西鐵車廂攻擊手無寸鐵的平民,也是另一個邏輯問題

然而,此說法在親建制陣營中已廣泛流傳,更有親建制團體不斷引用這個說法,組織集會示威,要求警方「嚴肅跟進」林卓廷,並創造出「沒有林卓廷,哪有721」等口號

▲8.31太子站事件。(圖/香港01授權使用,請勿轉載)

2. 「8.31,打死人」

2019年8月31日,有市民上街示威抗議8.31政改落閘五週年,港島的示威演變成騷亂。當晚約10時45分,港鐵一列觀塘列車內有兩批政見不同人士爭執,有人舉起錘子揮動,亦有人向車廂使用滅火筒。警方接報後到達太子站月臺驅散、制服多人,並使用警棍、胡椒噴霧制服4號月臺荃灣線列車上的人士,其後將記者急救員驅離車站,與7.21元朗襲擊,並列爲修例風波中最具爭議的事件。目前官方的說法,是指當晚太子站內有「大批暴徒」在車廂內與其他乘客發生爭執,警察到場後有人「利用雨傘及其他物品」施襲,警方採取「適當武力」進行驅散和拘捕,在多人身上搜出汽油彈等武器,又稱有示威者在列車和月臺上換衣服逃避追捕。事件中警方拘捕逾60人。

然而,由於記者被驅離車站,出現資訊真空,黃營並不相信警方一面之詞,而警方、消防處對於傷者人數說法前後不一致。於是隨後數日,網上開始流傳當日行動中有乘客死亡、被消失,甚至有網民將傷者和當時的失蹤人口、浮屍等拉上關係,但沒有任何人能提出確實證據。其後《傳真社》成功訪問6名「懷疑遇害者」,證實他們仍健在。不過,親示威者一方依然堅信當日有人死亡,並已將這融入示威口號中,用以批評警方。而有關口號恍如成了圖騰,至今無任何人能拿出證據來證明是真的,但黃營中相信的人仍不少。

3. 「14歲天使『慰勞』勇武派」

自示威浪潮開始,藍營不時傳出示威者「收錢搞事」、「淫亂性交」之類的謠言。去年9月9日,行政會議成員羅範椒芬在港臺英語節目中,引述「朋友的朋友認識的家庭」指出,有14歲少女被他人誤導,爲「勇武派」示威者提供免費性愛,但沒有提供具體證據。當時親建制羣組一直流傳類似資訊及截圖,但亦已被網民發現是來自外國成人網站的改圖。

▲8.31太子站事件。(圖/香港01授權使用,請勿轉載)

4. 「汽油彈都是警察混入示威者扔的」

去年8月開始,示威活動愈趨激烈,汽油彈登場,各區警署門口、示威現場的警察防線,都有人投擲汽油彈。8月11日示威中,銅鑼灣有多名便衣警察混入示威者中,拘捕現場人士。事後時任警務處副處長(現任一哥)鄧炳強承認,警方會派出「喬裝探員拘捕核心暴力示威者。警方做法惹起討論,黃營質疑,既然警方自己會派人混入示威者,還憑什麼說所有暴力行爲都是示威者做;警方又憑何要人相信一面之詞,指喬裝警員不會做違法行爲。相關議題後來更被黃營「反方向操作」,部分人將所有投擲汽油彈,以至後來破壞商店、港鐵設施等行爲,歸咎於警察混入人羣所爲。然而相關說法一直未見有力證據,亦有多名參與破壞、遭定罪的人士,已被證實並非警察。

8月25日荃灣遊行演變成衝突,當時有網上片段指,警察向示威者方向投擲汽油彈,但其實片段經過剪裁,而且是角度問題令人誤解。美國有線新聞網絡亦一度報道此事,後來澄清屬誤報;8月31日港島示威中,有記者拍得一名黑衣人手持汽油彈,腰間掛有疑似槍械,但警方澄清該支並非警槍。不過,今年4月亦有一名葵涌警署的警長因涉嫌「自編自導」安排他人向警署放置汽油彈,涉妨礙司法公正被捕。總而言之,部分黃營人士通過警方混入示威者,以及部分警察「自編自導」的舉動,將所有破壞、縱火等行爲連繫到警察身上;部分人亦會於現場和網上片段,尋找疑似由警方混入的人,俗稱「捉鬼」。不過由於大部分黑衣示威者身份難以辨認,亦難以有證據證明真假,相信日後類似問題只會繼續流於「口同鼻拗」。

▲反修例示威造成香港社會對立。(圖/路透社)

學者:社會矛盾極深 暫時看不見出路

將上文提及的政治操作套用在反修例事件中,相當容易理解:傳播消息的人,未必不知道「7.21林卓廷搞事在先」是虛構、「8.31有人死亡」欠缺證據。不過黃藍雙方都會因應已方政治立場,將這些事件操作成「真假存在爭議」,形成「公婆各說有理」之局。總之,一個說法成立與否,不再是建基於真假,而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向《香港01》記者表示,難以猜測發放謠言者的具體動機如何。不過從客觀效果而言,不斷重複這些資訊,確實有轉移視線的作用,將一些事情轉化成「爭議」;訴諸一些難以證實或證僞的說法,可令議題陷入泥漿摔角。

他舉例指,藍營指控7.21是林卓廷帶人鬧事,即使有證據證明林卓廷是於襲擊後纔到達現場,藍營都會先入爲主,繼續指控林卓廷事前有帶人鬧事的動機:「邏輯上,你很難去證明一個『動機』不存在。當事人要澄清,只能靠口頭否認,但很難拿出什麼證據。」同樣道理,在8.31的案例中,由於現場資訊太過不透明,說有人死亡,固然沒有確實證據,「但要百分百證明無人死亡,又會引起質疑,因爲我們確實在直播中見到有人傷勢很嚴重。」於是,雙方都在這些灰色地帶內,指控敵對陣營。

不過傅景華認爲,「事實」也好,「爭議」也好,終究只是衆多現象之一,核心問題還是社會、政治矛盾無法解決,導致社會信任度極低,受衆選擇性地相信自己想見到的「事實」。他相信,社會撕裂一日沒有解決,上述問題只會不斷出現,短時間內亦難以看見什麼出路。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