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解讀山道猴子 貼近底層徒勞困境
網路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竄紅,片中提到的臺7乙線爲許多車友的跑山聖地。(警方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YT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爆紅,上下集合計點閱已達739萬次。由文本的角度來解讀這個故事和網友的共鳴點,作家、出版人認爲不乏可連結的經典小說,以及對「社羣」關係的警世之音。
作家、臺師大國文系教授祁立峰指出,〈山〉的故事本身很扁平,其實是講了一個傳統的勸善懲惡故事,看了開頭大致能猜到結尾,這種悲劇一如老舍的《駱駝祥子》,「就是眼看一個努力的人最終徒勞之過程,《駱駝祥子》就呈現了這樣的世界觀」。
祁立峰表示,除了駱駝祥子,〈山〉的元素:底層小人物、裝模作樣,裝腔作勢,裝成自己不是的冒牌貨,在苦悶生活與沉重現實裡掙扎,仍以此驕其妻妾。他表示這也是經典小說裡的一種典型,如劇作家亞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或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的短篇小說。
在祁立峰看來,〈山〉的優點在於其細節,改車,追焦,IG,超商值大夜,拜金女友,無良車商等,「在這樣的在地性與帶入感裡,我們人人都成了猴子,在自己的山道里沒有明天似地驅馳」。
關注人文社科議題的作家林運鴻也指出,〈山〉的爆紅在於貼近臺灣藍領階層的困境,尤其階級瓶頸主題極讓人側然,「猴子的遭遇就是當代勞動型態的栩栩縮影」。由猴子的人際關係,更是反應底層「人跟人之間可能有支配或疏離,但無法想像生長出的信任跟互惠」。
林運鴻表示,故事中的競爭自利,可能反映了某些難以抵禦的文化性虛無。熱衷經營社羣媒體,卻是「社羣衰弱」的世代,像是一顆顆散沙,如探討個人主義傳統,最終造成人際孤立疏離的《失序的心靈》所述的美國社會,《國家如何反彈回升》一書,則可視爲改善現況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