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失保護傘 離岸風電臺鏈 面臨關鍵轉折

圖/本報資料照片

離岸風電產業鏈

離岸風電產值目標

前言:歐盟控我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違反公平競爭原則,經濟部決定將從3-3期開放「國產化」政策,卻引來相關業者的不滿怨懟;然而,國產化政策開放的背後,涉及的層面廣且深,歐盟的控訴已經改變了國產化的既有政策,未來是否也會爲產業政策帶來變數?本報爲此特別採訪相關產、官、學、研,從各面向製作專題,供讀者參考。

歐盟向WTO告狀臺灣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違反國際貿易原則,經濟部長郭智輝9月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離岸風電國產化將鬆綁,引發軒然大波,零組件業者人心惶惶,擔心未來開放國外業者競爭後,投資的上百億元將付諸流水。業界大老表示,政策要有延續性,不能破壞信賴保護原則,否則產業鏈中好不容易扶植起來的國內業者將無以爲繼,風電國產化也將前功盡棄。

政策要有延續性,不能破壞信賴保護原則

創造綠電已成世界趨勢,蔡英文當選總統主政以來,便開始大力推展綠電,更因爲臺灣西海岸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絕佳風場,因此離岸風電就成爲國內發展綠電的重要產業。更因爲綠電屬於戰略性產業,政府順勢提出「100%國產化」的要求。

然而這項政策遭到嚴重挑戰,離岸風電技術發展成熟的歐盟一狀告上WTO,認爲臺灣風電國產化政策,歧視進口商品與服務,違反國際貿易原則,郭智輝也表示,國產化限制已走了八年「差不多了!」令外界解讀爲,國產化政策將鬆綁,引發產業鏈業者人心惶惶。即便郭智輝後來補充說明,只有3-3期開放國產化,但業者仍質疑「破壞信賴保護原則」。

國內離岸風電水下基礎龍頭廠商世紀風電董事長賴文祥曾表示,若倉促將國產化政策鬆綁,讓許多已投入大量資金設廠的業者蒙受極大損失。他指出,離岸風電產業屬於高融資,廠商投資金額都是百億元起跳,需要國內外銀行聯貸支持,如今傳出國產化將鬆綁,對已投入的業者來說,銀行資金可能斷鏈,屆時將血本無歸。

一位全程參與國內離岸風電從無到有的業界大老直言,政策應該要有延續性,更要遵守信賴保護原則,否則響應政府要求、積極參與國產化的業者,沒有得到適當的保護與扶植,爲了成本考量引進國外業者,風電這項戰略產業就會落入外人之手,讓人予取予求。

漸進式留強汰弱,高技術層面要留下來自己做

這位大老認爲,離岸風電國產化要鬆綁,得采取漸進式留強汰弱,不能「一刀切」,高技術層面要留下來自己做,保留核心競爭力,沒有技術性的部分開放進口沒關係,否則像大陸離岸風電發展速度快,產業很難避免來自對岸的挑戰。

他直言:「上次摩羯颱風侵襲大陸海南、廣西,多部風電機組折斷,這次山陀兒颱風風力更強,臺灣的風電機組卻沒倒半根」

另一風電產業高層人士也認爲,若離岸風電國產化太快鬆綁,政策恐太過粗糙,當廠商失去了政府的扶持,投資有可能會付諸流水。能源轉型是世界趨勢,太陽光電發展已飽和,而國內離岸風電的發展因遇到疫情影響,真正開始量產不過4~5年,加上風機更迭速度太快,從最開始的4MW已演進到14MW,廠商的學習曲線尚未完整,要對抗國外業者有相當的難度,貿然開放恐怕將嚴重傷害零組件廠商權益。

太保護…沒競爭力,太開放…外人主宰戰略產業

他以中鋼爲例說,中鋼建廠也是從無到有,累積30~40年時間逐步培養有能力的廠商,到如今國產化比例達到70%以上,而離岸風電發展不過十年,零組件能量仍薄弱,難以和生態體系完備的歐洲相比,此外離岸風電的水下基礎與造船工業高度相關,國內業者很難跟全球市佔率高的中、日、韓等國家相比,若失去國家的保護,恐怕將損失慘重。

砸下超過百億元蓋全臺首座海底電纜廠的華新麗華,對於離岸風電國產化可能鬆綁表示,規劃的不確定性,確實會對廠商造成困擾,畢竟許多業者的投資目標,都是依照國產化目標來規劃,臺灣是全球少數完全沒補貼的國家,包括歐美日等國對於離岸風電,都有一定程度的補貼,業者融資成本高、最終成本也高,本來就難以和國外業者競爭,若太快鬆綁不僅衝擊國內業者,同時從國安、售服等角度來看,也將失去國產化優勢。

風電產業高層人士強調,離岸風電國產化不是不能鬆綁,畢竟在100%政府庇廕下,確實也出現零組件廠商漫天要價,要求給更多訂單的狀況,開發商也不斷刁難,不過,政策應該更細膩,循序漸進式的開放纔有可依循的準則,值得培養的核心能力也不該開放,否則,綠電這種極具戰略價值的產業落入外人之手,對臺灣絕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