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獨居不孤老:社區志工扮演「新家人」

幾年前,日本知名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寫實描述又老、又窮、又孤單的老年生活;如今,臺灣不少長者也面臨下流老人的窘境,尤其愈來愈多人孤寂而終。「孤獨老」和「孤獨死」是高齡化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但若活得自在,安全獨居在自己的家又何妨!

高齡化加上少子化,獨居狀況愈來愈多,老後安居的關鍵,在於人際互動。出門、回家、下樓倒垃圾,只要遇到鄰居就打招呼閒聊,有助於增進感情、提升認知能力,甚至是延緩失智失能。伴隨着超高齡社會而來的老人獨居問題,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出「幸福獨居社區解方」,用創新服務爲長者帶來樂齡生活。

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加強社區關懷,促進長輩身體健康、延緩老化。圖/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供

要解決初老以及老老族羣的孤獨,建立社區共好互助的模式很重要,解決孤獨的關鍵,就是建立新的友好關係,用「新家人」的角色陪伴。

初老顧老老 老盟助幸福獨居

老盟與全臺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嘗試培力社區中高齡與高齡人才,建立社區自主獨居服務模式。初老族羣在陪伴與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體會高齡者的生活,並及早規畫第三人生;高齡者在受助的同時,藉由分享自身豐富的人生經驗重現自我價值。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是典型的農村型社區,居民有85%務農,當地有多達112位長輩,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就佔了一半。

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育萬號召下,透過多元的方式關懷社區民衆,長輩漸漸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定期的共餐服務、健康促進活動。剛開始社區幹部與志工的電話關懷或訪視並不順利,例如七旬的洪奶奶,志工第一次進行獨老問卷時,緊張地跑去躲起來,後來派出能被她信任的兒子的同學擔任好朋友志工,成功克服了不易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的困難,現在非常樂意分享生活點滴。

陪聊敞心房 長輩感受被認同

小西社區另一位逾80歲的陳爺爺,平常不愛與人往來互動,尤其是動過膝蓋手術後,因體力不便更不想出門,人際關係逐漸斷了連結。老盟推動的好朋友志工到家中陪伴聊天,一開始遭到拒絕,直到慢慢接受、持續建立良好關係,社區承辦青銀共學活動時,特別邀請陳爺爺出場表演掌稻草,三兩下就一捆,重現昔日農村生活的技能,聽說現在50歲以下的農民都不太會掌稻草了!

不只農村或偏鄉有老人獨居的問題,對比老人獨居宅數量,以新北市最多,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串起互助網絡,創造令人可以安心生活的環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秀蘭在地深耕30多年,看見高齡化社會的衝擊改變,積極進行社區升級,致力於老有所用、老有所長、老有所成。「幸福獨居社區解方」注入新能量,讓長輩感受到被認同的價值,以及扮演跨世代溝通的角色。

好朋友志工 化解父女間心結

長年獨居的陳先生,離家30年未曾聯絡的女兒從國外回來,可是他心中存着不諒解而將女兒拒於門外,經過好朋友志工居中協調,透過真誠信任搭起溝通橋樑,最後終於化解了父女間30幾年的誤會。陳先生不再孤獨,更樂於參與社區活動,重拾自信與快樂;好朋友志工重塑社區間的連結,宛如創新服務的「孤獨處方箋」,在共餐、共學之外,也活化自身的專長與能力,與社區一起共好。

獨居是擋不住的趨勢,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世代觀點和生活習慣的不同,長輩不論是自己選擇或被迫選擇獨居,一定要靠社會安全網絡建構社會互動。老盟提出的幸福獨居社區解方,培育初老族羣成爲好朋友志工,從預防性關懷的角度出發,跳脫傳統社福觀念的作法,用「交朋友」的方式發展長者服務。非社工背景的志工,反而含括了不同的領域,可能因爲彼此傾聽而成爲好朋友,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

透過「好朋友志工」關懷社區民衆,長輩漸漸增加人際互動。圖/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供

獨居老人宅 10年間翻倍

老人獨居數量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 ,2022年第二季全戶都爲65歲以上老人的住宅數,已超過62萬;是10年前的一倍。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宅數,也從10年前的22.6萬宅成長到47.7萬宅。

獨老不孤老 先做5準備

1多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增進人際互動。2有機會不妨參加志工服務,加強自助和互助。3持續活到老、學到老,安排生活找到歸屬感。4保持規律的生活,維持身心健康和良好體力。

5多善用社羣媒體,擴大生活圈不與社會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