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風潮/學校和學習可以脫鉤 簡立峰:離開體制的學生可能是改變世界的人
學校的傳統教學方式,不再吸引新世代的目光,在家自學人數八年來成長一點八四倍。記者陳正興/攝影
「實驗教育三法」二○一四年實施後,臺灣高中小學生有更多學習新選擇,成爲拒學生的一線曙光。教育部統計,全臺選擇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高中小學生人數從一○三學年度的二八二三人,增加到一一○學年的九六八○人,增加二點四三倍。其中在家自學(個人實驗教育)人數連年增加,從一○三學年度的一三二二人增加到一一○學年的三七四九人,成長一點八四倍。
紙筆測驗多 削弱學習動機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表示,近年愈來愈多高中生主動申請自學,他們像戳破國王新衣的孩子,「看透學校和學習可以脫鉤」,既然有專長、有興趣,自然不會壓抑自己配合學校的進度和內容。
學校的傳統教學方式,也不再吸引新世代的目光。臺大國企系名譽教授李吉仁表示,對Z世代來說,知識可以從網路取得,老師的上對下傳授知識不吸引人,大量紙筆測驗更加速削弱學生學習動機,教學法若未調整,不快樂的學生增加,離開體制的學生就會變多。
解決問題 人該學習提問
在企業眼裡,毅然離開學校的拒學和自學生,都是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Google臺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臺灣過去的學校教育就像罐頭工廠,在高壓教學方式下,培養出善於回答老師問題、卻不敢主動提問的學生,和老師想法差異最大、常發問而被視爲叛逆的學生反被推到體制外,「但這些人很可能是改變世界的人」。
簡立峰指出,隨AI技術演進,AI將能解決多數問題,人類更該學習提問和驗證實作。學校的學習環境要從追求正確解答,轉向爲尋找專長的過程。只要學生找到興趣、燃起學習動機,未來就不用擔心被AI取代,還可以在各領域善用AI工具,讓AI解決問題。
拒學轉自學 需要更多支援
自學做爲學習新趨勢,拒學生和其家長目前仍需要許多支持才能走得順暢。陳怡光指出,有具體教育理念和學習目標,自學路會相對順利,但拒學生家長經常是走投無路才讓小孩申請自學,對教學、未來沒想法,無助感重,自學路會走得較辛苦。
陳怡光建議,國中小家長在協助孩子申請自學以前,應盤點資源能否支撐自學的負擔,例如親子間的學習目標是否一致、學習資源是否充足、是否瞭解孩子能力所及等,其中一環沒有對焦,就難發揮預期學習成效。
高雄市岡山國中校長徐東弘表示,對多數學校輔導體系、拒學生家長來說,拒學轉自學仍是很陌生的解方,建議教育部或地方教育局處開設自學資源專區,讓家長可以找到經認證的自學團體資源,協助拒學生重返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