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2024年高考語文北京卷
本文轉自:人民網
多文本閱讀
2024年北京高考語文試卷多重文本閱讀考查,與整套試卷考查的指導思想保持一致,堅持“立德樹人”、體現“素養立意”,具有正面引導教學的積極作用。
本大題的2則閱讀材料,涉及古代氣候變化與我國古代農耕文明關係,材料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與閱讀經驗,引導學生思考科技與人文的關係。有助於培育學生科學精神,更好發揮考試招生對提升國民素質、服務科教興國戰略的促進作用。
本題共5道小題,與2023年保持一致,總分爲18分。從試題考查題型看,仍然是客觀題加主觀題,5道小題中共有客觀題4道,主觀題1道。
客觀選擇題考查的能力點基本穩定,體現了科普性實用類文章的基本閱讀要求,需要學生依據題目的要求或者根據一定的閱讀目的對文本中的信息進行篩選、整合、比較、歸納、分析,這是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基本能力。第2題,考查爲文中觀點確定依據,第3題,考查了文中“北方地區總體變冷變幹”這一現象主要原因的確認,第4題,要求考生根據2則材料做出比較分析,分值較高的第5題爲主觀題,要求考生概括文章所表達的關鍵概念之間的關係及主要的規律性認識,其考查內容綜合體現了現代文閱讀的考查規律,抓住了實用類閱讀的本質特點,聚焦核心素養,突出了對於學生邏輯思維水平和學科關鍵能力的要求。統編教材必修下第三單元知識短文“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在說明事理時,要着重說清其中的關鍵要素。重要概念、因果關係、事物間的聯繫、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等,都是說明的重點,把它們闡說清楚,才能綱舉目張。”多文本閱讀的試題,體現了命題人關注教材、引導課改的立意,體現了教、學、考一致的命題方向,有利於在閱讀教學中貫徹“課標”精神。
文言文閱讀
“課標”中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專門指出:“……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要求在本次考試中得以體現與落實。試題對引導考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有着積極的意義。
閱讀素材取材於《墨子·非命》,選材與日常教學關聯緊密,文章邏輯嚴密,批判了“有命”之說,體現了古人對於社會發展、治理規律的辯證思考。這種辯證的思想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學生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其中的思想價值具有強烈的現實價值和引導意義。
試題體現了對文言學習基礎性內容的重視。5道試題的考查均指向文言學習的必備基礎知識與關鍵能力,其中第6題和第7題分別考查常用實詞、虛詞,強調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理解運用。第8題考查對語句的理解,第9題考查對文章整體思路、作者主張等內容的理解與推斷,第10題在對文本內容概括的基礎上,考查考生對文本核心思想的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
試題在字詞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考生通過辯證思維,對古代文化經典文本進行深入理解,體現了語文學習中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對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同時也引導中學文言文教學立足於文意理解,引導學生積累、梳理和建構文言知識,避免教師的“包辦代替”。充分重視文言文文本蘊含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引導學生關注、理解其中的進步思想觀念,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古爲今用。
古詩閱讀、古詩文默寫、《紅樓夢》整本書閱讀
“課標”中指出,要“以情境任務作爲試題主要載體”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古詩閱讀選用唐代詩人李賀的組詩《馬詩二十三首》中的四首,充分體現出任務情境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四首詩中的“其五”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也是學生學習過的耳熟能詳的詩歌,另外三首對學生來說則較爲陌生。選詩既呈現出與教材的關聯,也體現了對理解遷移能力的考查。相比單篇詩歌,組詩的形式拓寬了考查範圍,在整體閱讀和比較閱讀方面大大豐富了考查維度。
李賀的詩作在教材中多次出現,學生對他的詩歌風格有一定的瞭解。詠物詩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歌題材類型,學生還可以藉助試卷中的註釋更好地理解內容、探究意蘊。考查選取的這組詩歌借物抒懷,抒發了詩人建功立業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慨,在詩歌內容、情感內涵、表現手法方面極具特色,對於考查學生閱讀鑑賞古典詩詞的能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積極意義。
試題在考查形式和內容上保持了穩定性,在考查角度上凸顯了創新性。11題考查對詩句內容的理解,12題考查對詩歌表達技巧、藝術風格、寫作效果的理解和賞析;13題以表現手法爲切入點,綜合考查對詩歌內容和情感內涵的深層關聯的探究。所有試題均以古詩閱讀鑑賞的核心知識和關鍵能力爲核心,清晰指向“審美鑑賞與創造”等核心素養的考查。簡答題要求考生基於對詠物詩基本類型特點的把握,比較分析四首詩不同側重點和相互關聯點,綜合理解內容與情感的關聯。
古詩文默寫的題型、分值、內容保持穩定。4道默寫試題,緊密關聯教材,重點考查經典篇目中的名言警句。題幹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着力引領學生靈活調用積累的經典詩文,解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的相關問題。試題有助於引導學生學會借用經典詩文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知,並自覺地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爲自身成長的精神養分。
《紅樓夢》整本書閱讀題,堅持考查學生對整本書的通讀、真讀,試題以“由點及面”的方式,用一段人物對話爲命題切入點,結合書中其他重要情節,考查多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及經歷。王熙鳳、薛寶釵、賈母,都是書中性格較爲複雜、有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人物,試題充分體現了“整本書閱讀與探討”任務羣中“感受、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學習目標。今年《紅樓夢》整本書閱讀題的考查,對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文學類閱讀
2024年北京市高考語文試卷文學類現代文閱讀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命題指導思想,體現“課標”理念和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基本要求。總體上試題平易,科學規範,具有積極的教學引導價值。
閱讀文本取材於鍾敬文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敘寫了作者對買書經歷的回憶,抒發了對閱讀的由衷熱愛。文章內容既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也與統編高中教材內容有一定的關聯,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啓發性,引導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終身學習的習慣,發揮語文學科思想薰陶、“以考育人”的教育作用。文章行文自然流暢,語言質樸平實,“以輕鬆之行文,寫厚重之情味”,體現了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
閱讀試題在分值設置、題目數量、測試內容與考查形式上保持了穩定,題目難度適中。四道題目有2道客觀題、2道主觀題。第16題考查學生對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語境義的理解,考生需結合語言情境,加以理解。第17題考查文意理解與賞析,既有對修辭、人稱表達效果的賞析,也有對具體語句、寫作手法的理解。第18題結合學者對本文特點的評價,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段落分析文本風格特點。第19題要求學生結合全文內容,理解結尾段關鍵詞語涵義。從總體上看命題符合散文文體的閱讀規律,引導學生從語言、形象、情感、意蘊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品味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
總之,2024年文學類文本閱讀,從文本素材到命題內容及形式都體現了北京卷突出素養立意、落實“課標”精神的命題精神,有利於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表達與應用
(一)語言基礎運用
“課標”規定了“語言積累與建構”的課程目標,要求考生積累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本題材料是關於革命歌曲《黃河大合唱》的,選材經典。兩道小題中,客觀選擇題涉及了表達正確、規範、簡明、連貫等。主觀題爲補寫句子,要求“結構一致”“運用修辭手法”。兩道題都重在考查運用語言的能力,重在引導考生準確、恰當、靈活地使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我,服務社會。
(二)微寫作
微寫作仍然三選一,考查角度仍然各有側重。
第一小題側重考查說理能力。試題要求對“朋友圈點贊現象”發表看法。“朋友圈點贊”具有信息時代的生活特點,話題貼合當下現實生活,體現了語文與時代發展、語文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第二小題是關於“走進名人故鄉”主題研學活動徵詢目的地建議的。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名人故鄉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試題考查關注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也引導教學重視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第三小題側重於對抒情方式的考查,要求以“月的獨白”爲題,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月”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常用意象,蘊含着豐富的文化意蘊。因此,試題帶有廣闊的寫作空間,而“月”的獨白又賦予了“月”人的形象、思維和情感。
(三)大作文
大作文仍然二選一,一道寫議論文,一道寫記敘文。題目命制既有傳承,也有創新和發展,體現了以德樹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精神。
兩個題目仍然是命題作文,題意明確,言簡意豐,平和、大氣。話題既貼近考生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又能引導他們思考自身成長和國家發展。
第一題要求以“歷久彌新”爲題寫議論文。“歷久彌新”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成語,以此爲題作文,考生應該感覺十分親切和熟悉。試題仍然像往年一樣給出導語,爲準確深刻的理解題意、更高質量的構思寫作搭建臺階。其中“古老的經典”“傑出的思想”“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從題材角度給出的提示,引導考生思考什麼樣的經典、思想、文化、精神、品質能夠歷久彌新;“常讀常新”“常用常新”中的“讀”與“用”,是在提示事物能夠經歷長遠而仍能然充滿活力、生生不息的原因、條件和方法,引導考生思考“久”與“新”之間的關係。
第二題要求以“打開”爲題寫記敘文。“打開”是一個動詞,考生可圍繞爲何打開、打開什麼、如何打開、打開效果、誰來打開等進行構思行文。試題從“個人成長”“人際交往”“科技創新”三個角度,從“打開視野”“打開心扉”“打開思路”三個方面與前者分別呼應,揭示如何打開的問題。題目關注考生學習基礎、個人健康成長和國家未來發展,有利於考生更好地發揮。
兩個題目都貼近現實,緊貼時代,引發考生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性和發展性問題,也與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題巧妙呼應。
點評專家:
夏宇 高級教師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張曉毓 高級教師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張小屹 高級教師 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鳳瀟 高級教師 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周曼雲 正高級教師 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