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歐盟“全球門戶”存在天然缺陷
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道 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網站12月16日刊登題爲《歐盟“全球門戶”計劃對比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文章,作者是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莉西亞·加西亞·埃雷羅。文章摘編如下:
“全球門戶”計劃是歐盟對全球基礎設施投資態勢變化做出的迴應,尤其是針對中國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歐盟的目標值得稱讚,資金規模也較爲可觀,但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所投入的資金相比要少得多。“全球門戶”計劃還面臨有效性可能遭到削弱的重大挑戰。
歐盟此前的戰略,尤其是在亞洲實施的戰略,因過於侷限且缺乏足夠的資金機制而飽受批評。“全球門戶”計劃被認爲是一種較爲全面的舉措,既能增強歐洲的影響力,又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儘管該計劃有着雄心勃勃的目標,但在實施策略方面令人困惑。“全球門戶”計劃的旗艦項目凸顯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如果缺乏連貫的戰略,就很難評估其進展或影響力。
原則上講,“全球門戶”計劃所提出的目標應該會令該計劃對新興經濟體更具吸引力,但現實情況是,人們對它的興趣不如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興趣濃厚。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項目推進更快,也更容易實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項目的程序沒那麼繁瑣,因爲這些項目在統一管理之下,由中國國有企業牽頭實施,通常還由中國國有銀行提供資金支持。與中國政府、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的高度協調相比,歐盟在競爭中處境艱難。
其次,歐盟層面針對腐敗問題的審查力度降低了這些項目對部分國家政府的吸引力。
最後,到目前爲止,對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許多參與國來說,中國已是最大的貿易伙伴,這爲加強其與中國的物流互聯互通提供了更充足的理由。
總之,“全球門戶”計劃面臨的許多挑戰都很難解決。不過,“全球門戶”計劃自身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具體而言,歐盟應優先明確“全球門戶”計劃的戰略目標,並應加強公共機構與私營企業之間的合作,以抓住歐洲私營部門投資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機遇。最終,成功與否將取決於“全球門戶”計劃能否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能爲當地民衆帶來實實在在、能產生共鳴的好處。
儘管“全球門戶”計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相比存在天然缺陷,但如果它能得到有效執行,就仍有可能提升歐洲的地緣政治地位,併爲全球發展目標作出有意義的貢獻。(編譯/鄔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