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CEO驅動專利投資效益很簡單 不再只用數量評量績效
筆者執業近36年期間,許多企業和研究機構的CEO一直反覆問我:「周律師,在專利管理上,我們幾乎只看到專利數量和費用,頂多加上沒有數據支持的簡單報告,且報告似乎也沒傳遞有意義、有用的決策洞見。爲什麼我們申請這麼多專利,還經常被告賠錢?爲什麼專利沒有給公司帶來市場競爭力?爲什麼我們專利賣或授權不出去?專利太專業了,我看不出問題所在或利益所在?還是這樣吧」。這些現象,恐還會持續輪迴。
筆者認爲,這些問題的根源與解方在於「需要CEO採用的新指標及其配套措施來營運專利」,始可輕易辨識、評量研發與專利活動並下達有意義的新指令,CEO即可有效驅動專利投資效益,並有條件提問關鍵問題及要求改變。據此,筆者介紹三類專利營運新指標給CEO們:
一、以「專利品質與價值」新指標取代「專利數量」舊指標:專利需有品質與價值,才能體現高毛利率、高市佔率、貨幣化率等技術與市場價值,而無需聚焦於專利數量,因爲即使佈局相當數量專利,但卻沒有品質,也就沒有價值可言;反之,縱使專利有價值卻沒有品質,該專利也將被無效。因是,用此新指標,就可解釋爲何大部分臺灣權利人以數量爲指標營運專利,要享有高毛利率、高市佔率,或享有來自專利交易的貨幣化效益,是難以實現的。
過去主要是權利人基於數量並依賴因人而異的主觀各自表述專利績效,但現在新創業者根據各國專利實務,建構「專利有品質纔會有價值與價格」的新原理,發展AI和優質數據,瞬間即可客觀透析所有權利人的專利品質與價值等級並提供專利品質的微觀分析,例如Quality/Value Ranking、Quality Insights、Due Diligence。CEO採用此新指標下達指令,即可以比較並究竟自己和競爭者的專利業務成效,進而採取新方法、工具及大數據革新專利活動模式,而無需再虛擲資源用專利數量襯托門面,蓋沒有品質與價值的專利只是紙老虎,當然保護不了自己,也難有市場和技術地位。
二、以「專利風險可預測控管」新指標取代「專利風險不可測」舊指標:臺灣企業的開發屬於產品發展與工程性質,少有基礎與運用的研究,而研究機構雖有基礎與運用的研究,但因週期短、預算低、延續性不足等因素,導致前瞻研究難有破壞式創新成果及優質專利組合來驅動創業並支持產業。這些情況就導致企業近40年來持續在主要國家被告侵害他人專利、被追索鉅額權利金、被迫和解支付買路錢或甚至被迫放棄產品與市場。這也說明了過去認爲的專利風險不可測而付出巨大代價,而又難以演化什麼。
如今拜賜大數據、新演算法和雲端協作平臺,任何企業均可輕易建構特定產業的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及運用結構,於雲端平臺持續監測控管來自第三方的專利風險威脅,例如Patent Search、Design Search、Patent Vault、Quality Insights。CEO採用此新指標,即可及時採取法律、技術及商業手段斷滅專利風險,進而減免高額律師費、賠償金及權利金,同時無需投入龐大資源應付專利訴訟,也不會搞得人仰馬翻。
三、以「專利生命週期爲基礎的專利組合管理」新指標取代「一件件的專利申請」舊指標:全球大多數權利人的專利佈局是用一件件的專利申請來堆砌專利資產,而不是以專利生命週期(Patent Life Cycle Management,PLCM)爲基礎,在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及運用結構上,管理自己和競爭者的專利組合(Patent Portfolio Management,PPM)以及管理費用與效益。其結果就是花了錢,卻未能帶來專利投資效益。CEO採用此新指標,不僅可以觀照全局並帶來效益,可以大幅減少專利申請與維護費用,並從過往苦厄深淵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