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出身藍領家庭 她透過教育脫貧、翻轉人生

「我算是一個投機的人,學會塑造努力的自己,才能理所當然擁抱目標」,《咬一口馬克思水煎包:我這樣轉大人》的作者慧慈,出身於典型工人階級家庭,她的成長過程一路顛簸,經歷無數歧視與磨難,持續努力下,最終透過教育脫貧、翻轉人生。她闡述的故事,沒有庸俗的勵志格言、激進的社會控訴,各類美食香氣串起文字,引領讀者從她的生命經歷,重新審視自己及這個社會。

身爲藍領階級的女兒,張慧慈從有意識起,雙手就忙着做家庭代工國中時開始在工廠工作,過着半工半讀的日子。一如大部分弱勢家庭的兒女,她成長曆程不算順遂,小學時用優異成績換取的高價筆,一到學校,就被老師一口咬定是偷來的贓物,還向同學硬擠出最無辜的「對不起」。這一切發生,不是取決於她的人格,而是她所身處的社會位置。

考取清大人社系後,張慧慈面臨人生最劇烈轉折點,以往的她深信,加諸生命的不公不義,與上輩子沒燒好香有關,但社會學掀起天翻地覆的思想震盪,她開始理解許多事件幕後兇手,往往是不夠成熟的社會結構,「過去降落於我身上的衆多事件,層層堆疊出的標籤與傷害,他人爲我訂定的行爲準則始作俑者是社會,是社會建構而成的。社會用階級位置、用文化資本、用品味等象徵資本,直接、隱誨的,告訴每一個身在其中的個人:『你,該是什麼樣子』。」

張慧慈說,自己幸運了一點,因爲會讀書,透過教育成功翻轉人生,但對其他同階層出身的孩子,這也是一種「懲罰」,「我想讓大家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上輩子做太多壞事,也不是自己的錯,是社會結構的問題,是社會定義了我們」,即使她仍在尋找目標旅途上,還是盼能借由自己的故事,爲相同境遇沿路畫上記號指引方向,「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打電動也可以做得很好,功課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不過,社會要被改造的「關鍵點」究竟在哪?張慧慈神情堅定,「是教育,不是籠統升學教育,而是更普及、有社會概念的教育,很多小學老師會用『刻板印象』定義學生,自動篩掉他們心中對國家無用的人,使不少人被迫走上大衆認爲的不歸路」。教育不該是愈往上爬,愈值得被獎勵的事,汰換不適任的教師、優化基礎教育,徹底翻轉文化想法,纔是消弭階級迷思的根本關鍵,「強化國中小教育,把學生最迷惘的階段做好,比多元入學更有用」。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卻始終在急流中站穩,不悲傷過久的秘訣是什麼?張慧慈坦言,自己曾是很負面的人,三年級還寫過遺書,但後來發現,落入悲傷有點累,加上生活中存在需要不斷奮戰的敵人(親戚),纔會一直堅強站立着。不同於老用人生大道理的包裝自己的成功者,她的故事貼近羣衆、充滿「人性」,她說,被逼急的時候,也會做些小小報復平衡心理,如:用各種隱晦詞彙罵老闆等,「讓自己快樂,有時候要把悲傷還給那個人」。

剝開張慧慈的故事,沒有被神話的成功情節,她一路忠於自己,小時候是爲了以後「坐辦公室」而唸書長大後透過教育,再反向思考教育的本質,對她而言,教育是翻轉人生的途徑,但這張資格證,不應該成爲讀到大學後,纔可拿取的物品

她和普通人相同,喜歡美食、旅行,休閒興趣是打遊戲、看漫畫,教育讓她走上社會認同的那端,掌握既得利益者話語,瞭解論述的手段,不過,這也不代表要放棄原來熱愛的事物,終日活在社會期許中,「你應該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學習包裝成上進的青年,省略掉被批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