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綠色金融供給思路 破解企業“碳”轉型難題
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的《關於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落地1個月有餘,商業銀行積極探索綠色金融產品供給轉型。
我國綠色金融從探索到發展壯大已20年有餘。當前,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如何有效對接企業需求變化、做好產品創新是綠色金融“大文章”的關鍵環節。
11月21日,《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我國國內首家赤道銀行、最早探索綠色金融的商業銀行代表興業銀行宣佈該行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全面升級,給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實踐案例。
興業銀行綠色金融部、戰略客戶部總經理郭秋君表示:“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綠色產業發展、能源與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存在大量多樣化的綠色融資服務需求,銀行需要持續優化完善配套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才能爲服務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企業綠色轉型痛點
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企業前瞻性的思維以及產業轉型升級。以重碳排放的鋼鐵企業爲例,其在綠色轉型過程中既有挑戰又有機遇。
在河鋼集團戰略研究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田京雷看來,我國鋼鐵工業能源結構和流程結構決定了我國鋼鐵企業在未來減碳路上可能要付出比其他行業更多的挑戰。“第一,當前鋼鐵行業即將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由於鋼鐵行業的流程特別長、數據特別多,因此,在數據質量、碳交易方面面臨着相當多的挑戰。第二,鋼鐵行業面臨着下游產業鏈倒逼轉型的壓力,比如,汽車、家電、船舶工程用鋼、能源用鋼等行業企業都需要上游的鋼鐵企業提供更加低碳的鋼鐵材料。第三,鋼鐵行業面臨着未來出口的CBAM(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影響。”
因此,銀行探索“雙碳”服務產品十分重要。就鋼鐵行業而言,郭秋君表示:“興業銀行圍繞設備技術節能升級改造、資源循環利用等需求,提供綠色融資、轉型融資、低碳轉型諮詢等綜合服務方案。”
“雙碳”目標的提出使得企業在降碳減碳、碳資產管理方面的服務需求更加突出。以興業銀行爲例,郭秋君表示:“一是服務碳市場,我行積極參與了地方碳市場試點與全國碳市場建設。二是服務企業碳減排,我行有針對性地爲企業提供碳減排貸款、碳減排掛鉤貸款、碳排放權質押融資、CCER質押融資、碳綜合債券等綜合產品。三是服務低碳轉型,主要是服務企業轉型需求,爲企業轉型項目提供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轉型債券等產品。四是服務碳諮詢,爲企業提供碳排放、‘雙碳’戰略諮詢、節能診斷、碳排放數字化平臺建設等一系列碳諮詢服務產品。五是構建碳賬戶,依託碳賬戶數據,爲企業客戶提供節能降碳、綠色轉型、碳資產管理等服務,搭建低碳行爲場景,鼓勵零售客羣通過在線繳費、低碳出行等方式獲取碳積分,引導綠色消費行爲。六是爲上市公司發債主體提供環境信息披露、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等諮詢服務。”
金融供給革新
《意見》強調,要着力提升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要立足職能定位,通過完善工作機制、優化流程管理、推動金融科技應用、強化隊伍建設等健全內部管理體系,提升綠色金融供給質量。持續加大綠色信貸投放,發展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等綠色金融產品,強化綠色融資支持。聚焦區域性生態環保項目、碳市場、資源環境要素、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多元化氣候投融資、綠色消費等關鍵環節和領域,加大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力度。
當前我國已初步構建起多層次、多元化的綠色金融體系,商業銀行在其中發揮着關鍵的作用。回顧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的歷程,產品與服務創新始終貫穿在其中。
興業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曾曉陽表示:“20年來,我行從歷經單個產品創新、聚焦對公客戶重點推動,到現在全集團協同推進,我們逐步建立起全集團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在降碳、減污、擴綠等方面不斷延伸服務觸角。”
進入新發展階段,內外部環境深刻變化,政府、企業、個人對碳管理的需求已經從單一產品轉向綜合融資方案、綜合解決方案,因此需要金融供給轉變原有思路。據曾曉陽介紹,興業銀行將集團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升級打造爲“集團多元產品+雙碳服務專業產品+重點行業解決專案”的綠色產品與服務體系。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豐富綠色金融服務“內涵”。該行將綠色金融服務拓展爲“金融+非金融”服務“雙輪”驅動,並搭建了數字化的工具,爲企業提升ESG表現、管控碳排放、獲得綠色融資等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
二是擴大金融場景生態“外延”。該行全方位服務於政府、企業、個人等多元化的客戶主體,構建完善綠色“金融+生產”“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的場景生態,提升綠色金融產品的服務深度和廣度。
三是實現創新產品增量“擴面”。據悉,今年該行批量推廣落地產品碳足跡掛鉤貸款、碳減排掛鉤貸款、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CCER開發掛鉤貸款等創新產品,金額超過260億元。
“下一步,我行還會將更多的成熟案例在全行範圍內複製推廣,推動綠色金融創新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市場主體。”曾曉陽表示。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