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 紅色故事代代傳
六盤山上,紅旗漫卷。
寧夏是一片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沃土,留下了許多英勇無畏、團結奮鬥的珍貴紅色記憶和寶貴精神財富。它們銘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不久前,記者隨“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採訪團走進寧夏,重溫這段波瀾壯闊的紅色記憶,聆聽各族兒女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時代新聲。
“1936年10月,同心縣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政權——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開創了我國民族自治的先河……”吳忠市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館內,66歲的退伍老兵馬希偉正聲情並茂地講述着同心往事。
2017年3月,馬希偉等45名平均年齡67歲的老幹部組成了一支宣講團。他們走進社區、鄉村,用情景劇、快板等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7年多來,這支老幹部宣講團已累計開展各類宣講活動1500餘場次,覆蓋受衆110餘萬人。
在紅軍西征紀念館,馬希偉還有不少“小同事”——今年11歲的小小講解員馬思洲就是其中之一。“我的太爺爺是老紅軍,把太爺爺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是我必須做的事。”通過講解服務,馬思洲對民族團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時祖國的大好河山是由各族先輩共同守護的,現在我們也要好好學習,一起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150餘公里外,剛剛參觀完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的老黨員董玉昆深有感觸,他說:“紀念園整理了紅軍長征時期的民族工作檔案,讓我很受觸動。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民族平等、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標誌着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時指出,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
爲了更好繼承和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來,西吉縣持續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創排情景劇《紅軍來過我家鄉》、大型情景歌舞劇《會師將臺堡》等文藝作品,彙總整理各族羣衆團結奮鬥的紅色故事,推出“西吉有禮”紅色文創產品等接地氣、有溫度的宣傳方式,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更多精神力量。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任山河烈士陵園,396名英烈在此長眠。一排青松挺立在紀念碑兩側,清風撫過,簌簌作響。這是任山河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楊秉選剛參加工作時親手種下的。
細雨中,楊秉選彎下腰撿去雜草枯葉,挨個擦拭着墓碑。他牢記着每位烈士的生平。在這位退伍老兵心裡,不朽的英魂亦如親人。
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與楊秉選一起守護着英雄的風骨,也見證着英烈精神的傳承。
蘭玉卓是固原市第二中學高二年級學生。今年4月,蘭玉卓所在學校的800餘名師生往返徒步54公里,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祭掃。這已經是固原市第二中學師生連續第29年赴約這堂“行走的思政課”。
鷹擊長空萬里闊,恰是同學少年時。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一場躬身於行的思想洗禮擦亮了他們勇挑重擔的奮鬥底色。
“祖輩用血肉守護了我們的家園,父輩用汗水擺脫了西海固的貧困,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通向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座標。”蘭玉卓說,“在行走中,我們相互鼓勵、互相扶持。未來,我們也將和衷共濟、並肩前行。”
責編: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