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大國科普法治基石——聚焦科學技術普及法頒佈22年來首次修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重要部署。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我國正在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國家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闊步前行。

科普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科學素質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今日之中國,科學普及已成爲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高、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關鍵。

11月4日,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草案首次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受國務院委託作草案說明。這是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自2002年公佈施行以來的首次修訂。

科普法的修改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評價認爲,此次修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總結有益經驗,切實解決發展難題,是進一步加強科普領域法治建設的重要舉措,對於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厚植創新沃土,修訂科普法正當其時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作爲科技創新法律體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現行科普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就科學普及進行規範的法律,是我國科普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自頒佈以來,科普法對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我國現代科技館體系服務線下公衆突破10億人次,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03年的1.98%提升至2023年的14.14%,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

站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厚植創新沃土,全面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構建社會化科普發展新格局……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系統謀劃,對新時代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的發展目標,明確提出“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2024年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培育創新文化,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隨着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科普事業蓬勃發展,但還存在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主動性不強,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科普隊伍建設滯後,科普基礎設施較爲薄弱等問題,有必要修改現行科學技術普及法。”陰和俊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作修訂草案說明時表示。

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將科普法(修改)列入一類項目,2024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將科普法(修改)列入初次審議項目。

鍾志華、楊曉超、叢斌等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認爲,此次科普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非常必要、正當其時,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法治的完善將推動科普工作的開拓創新,並將以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比翼齊飛,助推國家的創新發展和社會進步。

修法迴應關切,助力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修訂草案適應科普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聚焦科普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優化創新制度,完善體制機制,新增“科普活動”和“科普人員”兩章,從現行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主要包括明確科普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方向、強化科普社會責任、促進科普活動、加強科普隊伍建設、強化保障措施等內容。

修訂草案明確科普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方向,增加規定堅持中國共產黨對科普事業的全面領導,開展科普應當以人民爲中心,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增加規定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科普工作應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遵守科技倫理規範;明確國家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引導公民培育理性思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

在強化科普社會責任方面,修訂草案細化學校科普責任,強調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加強科學教育,提升師生科學文化素質;強化科研機構科普責任,強調科研機構應當使科普成爲機構運行的重要內容,爲開展科普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強化企業、社會團體科普責任,強調企業應當把科普作爲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鼓勵企業向公衆開放實驗室、生產線等科研、生產設施,各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社會團體等應當組織開展專業領域科普活動。

在促進科普活動方面,修訂草案作了以下規定:一是支持科普創作、發展科普產業,明確國家支持科普產品和服務研究開發,鼓勵創作高質量科普作品,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市場化,鼓勵興辦科普企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遊、體育、衛生健康、農業、生態環保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加強重點領域科普,明確國家推動新技術、新知識傳播與推廣;加強突發事件預防、救援、應急處置等方面的科普工作,完善應急性科普響應機制等。三是加強科普信息審覈監測,要求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發佈科普信息的組織和個人對科普內容的合法性、科學性負責,各類互聯網傳播平臺建立健全發佈科普信息的科學性審覈機制等。四是加強科普工作評估,規定國家完善科普工作評估體系和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體系,開展科普調查統計和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監測和評估科普事業發展成效。

值得關注的是,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科普人員達199.67萬人,其中超過八成爲科普兼職人員。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科技志願者等羣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科普工作中。必須進一步提高科普人員素質,加強科普人才儲備,爲開展科普活動提供有力保障。

修訂草案新增“科普人員”一章,正是對這一情況的及時迴應。修訂草案明確加強科普隊伍建設,規定加強科普工作人員能力培訓和交流,建立專業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鼓勵和支持老年科學技術人員積極參與科普工作,完善科普志願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支持志願者開展科普志願服務;明確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職業學校設置和完善科普相關學科和專業,培養科普專業人才;強調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鼓勵相關單位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覈等評價制度。

在強化保障措施方面,修訂草案對加強科普場館建設、促進科普資源共享、完善評價激勵機制等作出規定。

響應時代之變,推動釋放科技創新澎湃動能

科普法的修訂響應時代之變、人民之需,積極迴應各方關切,助力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科普惠及全民,將進一步激發公衆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公衆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在新時代,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保障功能更加彰顯,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高素質的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科普法修訂草案強化了社會各界的科普責任,將有力推動科普活動的多樣化和實效性提升。”伊彤、潘教峰等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不同領域的科技創新都需要及時向大衆進行科普,將深奧的科學深入淺出地展示給大衆看,促進人們更好地認識科學、理解科學、學習科學、愛上科學。”

比如,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把果蠅帶上太空用於科學實驗,果蠅承擔着怎樣的實驗任務?原來是爲了研究在亞磁環境下果蠅的生長髮育及行爲,讓生命科學研究更進一步。AI(人工智能)語音濫用頻發,AI是怎麼“偷走”聲音的,如何進行技術防範?爲了保護聲音的版權和隱私,“聲音水印”技術應運而生,同時還應完善監管,讓AI技術循着以人爲本和技術向善的理念發展。腦機接口技術如何幫助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患者戴上腦電帽,靠大腦想象就可以控制手上戴的機械臂,讓不能動的手臂動起來,這項技術讓“意念”控制動作成爲現實,正推動醫療健康行業加速發展。

操控“玉兔號”模擬月球車執行月面採樣任務,在空間站模型中體驗航天員生活,在互動展覽中瞭解中軸線上的科技元素,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感受科學家精神的力量……9月15日,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協力建設科技強國”爲主題的2024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精彩豐富的活動激發着大家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百姓在互動交流的科普盛宴中沐浴創新之光,體驗科技之美。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就可以變出好多小猴子,這是不是就是無性繁殖?還是在《西遊記》中,女兒國的人們喝了河裡的水就可以生孩子,這是不是就是通過孤雌生殖產生後代?”6月13日,在“科學與中國”江蘇行活動中,主要從事幹細胞與胚胎髮育相關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勁鬆從《西遊記》講起,用“接地氣”的網言網語拉近和百姓的距離,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科技進步如何推動社會發展。

不僅僅是李勁鬆,陳駿、宣益民、金奎娟等院士們也都紛紛參加活動,他們走近市民、中小學生和科技工作者,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講科普、解疑惑、答問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院士從學術“廟堂”走向中小學課堂、圖書館、市民中心和社交網絡,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各異的科普活動,把科學的種子撒遍祖國大地。

“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爲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指引新時代科普工作由“知識補課”向“價值引領”轉變。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徵程上,我國加快樹立大科普理念,推動科普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構建社會化協同的新時代科普生態,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科普法修訂草案在總體要求和目標方向、促進科普活動等方面的規定都體現了這些科普工作的最新變化。

“一箭八星”成功發射、“中國天眼”核心陣試驗樣機開工建設、全球首個百億參數級遙感解譯基礎模型發佈……2024年,中國科技創新好消息頻傳,展示了中國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的積極成果。

以航天事業發展爲例,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一代代航天人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推動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藍圖繪夢”到“奮鬥圓夢”,航天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今年,嫦娥六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探月工程成果凝結着我國幾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我們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的顯著成就,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孫澤洲、馬一德等全國人大代表表示,中國科技創新動力強勁,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既源於中國人民對於創新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中國不斷加大的科技創新投入,也和不斷提質增效的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對科技強國的有力支撐緊密相關。科普法的修訂將進一步夯實建設科技強國的法治根基,助力中國釋放科技創新澎湃動能。

滿載民意民智,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修法全過程

“這次科普法的修改,積極迴應202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聽取並審議的科普法執法檢查報告中提出的相關修法建議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是充分吸納民意、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生動體現,必將有力推動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何新、李巍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表示。

2022年開展的科普法執法檢查是科普法頒佈實施20年來的首次執法檢查。檢查組採取實地檢查與線上會議相結合、定點檢查與隨機抽查相協同、委託第三方開展法律實施情況評估和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瞭解法律實施真實情況,聽取廣大人民羣衆意見建議,有力增強監督實效。

執法檢查報告認爲,隨着時代發展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科普本身的理念、內涵、機制、形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現行法律的一些條款規定比較寬泛和原則,在實施中存在落地難、效果弱的現象。檢查中,各地都提出了修改科普法的建議。

報告認爲,修改科普法要堅持繼承與發展並重的原則,鞏固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現行法律制度,細化豐富相關條款以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並結合發展形勢和實踐經驗,補充增加新的制度措施。具體包括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強化科普發展的主體責任、體現科普立法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完善科普發展激勵機制、加強與科學技術進步法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的有效銜接、推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融合等方面。

檢查組根據各方建議,綜合研究提出關於修改科普法的意見,並轉交由科技部牽頭的科普法修改工作領導小組,推動科普法修改進程。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推動將修改科普法的民心民願轉化爲法律制度,離不開人大代表持續多年的鼓與呼。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多次提出關於修改科普法的議案,助力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之後,在科普法修訂草案的起草過程中,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聽取民意、吸納民智,多次廣泛徵求意見。科技部會同有關單位經廣泛調研、徵求有關方面意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起草了科普法修訂草案(送審稿),於2023年9月報送國務院。司法部先後兩次徵求中央有關部門、省級人民政府和部分行業協會、學會、科技機構等方面意見,赴地方調研。在此基礎上,司法部會同科技部對送審稿反覆研究修改,形成科普法修訂草案,並根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對修訂草案進行完善。修訂草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後,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近年來,聚焦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馳而不息、久久爲功開展立法、監督等工作,爲科技強國建設凝聚法治合力。從2022年開展科普法執法檢查到2024年科普法修訂草案提請初審,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以法治力量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的鮮活例證。

據悉,科普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還將通過中國人大網、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等平臺,開展持續一個月的在線公開徵求意見,讓更多民意民智融入法律,使法律能夠滿足人民羣衆的需求和期盼。

地方同題共答,爲國家層面修法提供重要參考

目前,全國多個地方都出臺了科普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並完善相關政策,天津、廣西、寧夏、新疆等地開展了科普條例修訂或監督工作,山東、河南等地出臺關於社會科學普及、科普教育基地、防震減災科普的政策法規,形成了層次分明、覆蓋全面的科普法律制度規範。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應當依法開展科普工作,公民應當依法參加科普活動,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浙江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條例已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將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精神貫穿始終,將“堅持科普與科技創新並重”在條文中明確規定,強調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條例進一步強化科普工作的系統性,明確建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設浙江省統一的科普資源庫。同時完善科普工作保障和激勵機制,推動建立科普多元化投入機制,對科普專業人才實施分類評價,明確省科學技術獎應當設立科普類別,構建起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科普工作體系。

爲推進全域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2021年11月29日,天津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修改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的決定,該決定自公佈之日起施行。修改後的條例進一步明確科普工作的定位和目標,明確天津市建立健全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體系。

修改後的條例補充完善了科普工作的重點、內容和形式,將普及科學思想,培育理性思維,宣傳科學方法,普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知識和應用技能等作爲科普工作內容。條例加強推動全域科普的組織管理,明確市科技部門建立健全科普效果評價機制,將科普工作成效納入科研成果評價指標。還明確社會各界應當支持和組織開展科普工作,尤其是鼓勵科技工作者、高等學校師生從事科普志願服務,以有效充實科普力量。

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自1999年1月實施以來已經25年,對推動北京市科普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制定時間較早,很多條款已不能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在市、區政府及有關部門科普職責定位、科普場所資源供給和服務能力、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創新科普內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問題。據瞭解,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已將科普條例修訂納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將適時啓動條例修訂工作。

科學普及支撐創新發展,關乎全民素養和社會進步。近年來,地方聚焦科普開展的立法實踐爲在國家層面推進科普法修改提供了重要參考。各地在科普工作實踐中積累的成熟做法,將在科普法修改中充分反映借鑑。

今天的中國,創新能力強、發展後勁足,科技要素正在神州大地上涌動。新徵程上,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國家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築牢大國科普法治基石,新時代科普工作將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將助力中國實現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科技創新將爲中國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 王 萍

編 輯: 張峻銘

責 編: 於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