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煒:投資人是音速成長 創業者是光速進化

有人說KPCB(凱鵬華盈)主管合夥人周煒的投資風格“保守”。但周煒自我總結,那是“精選型投資”。也許沒人知道,八年時間,他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只投資了30多個項目,其中只有一個失敗了。他很清楚,這種打法中獎概率高,靠的是精耕細作,不可能覆蓋到每一塊領域,所以很多時候他會選擇戰略性放棄。本期的【投資家】,就請和我們一起來看看投資過京東、秒拍、喜馬拉雅等的周煒的投資邏輯。周煒將這種風格自我總結爲“狙擊式精選型投資”。

文| 周路平 石慧

編輯| 楊潔

北京銀泰中心,高樓林立,從位於27層的KPCB辦公室向外遠眺,視野開闊,這是大多數人想象投行應有的樣子。

晚上7點過幾分,剛參加完被投公司董事會的周煒從外面匆忙趕回公司接受採訪。他趁着趕路的間隙吃了一個三明治,坐下來之前,順手泡了一杯速溶咖啡。會議室的小型冰箱裡放着各種飲料。

周煒當天從早上7點出門,接着馬不停蹄的見人、開會,即便採訪結束臨近九點,他還約定了下一個見面對象。這對於入行近十年的周煒而言早已習慣,“做VC不就是從早到晚見人嘛。”

與樂視擦肩而過

1995年周煒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沒有選擇“包分配”,而是加入了福建實達。這是一家做金融支付、清算系統的IT公司,兩年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03年,周煒自己也創辦了一家金融支付公司,但後來因爲不願意靠“酒桌文化”做生意,他乾脆把公司賣了,跑到沃頓商學院進修,希望獲得更多啓發。之後,他進入了風投行業。

但日子還沒過多久,時代就變了。當年的風險投資還是一個很玄乎的概念,坐在辦公室不愁創業者,如今的天使和VC不得不主動出擊,尋找合適的獵物。“當年我還想,從此以後我可以做甲方了,結果後來發現,真的好企業其實不缺錢的。”周煒感慨。

一不留神,搶項目的事情隨時上演。比如周煒當初投資秒拍之前,曾差點被國內有另外一家大型基金搶了先。但對方最後卻認爲,秒拍距離行業第一有點遠,選擇了放棄。但如今,秒拍已經成長爲短視頻領域的獨角獸企業。

在資本市場,這種失手也是常態,周煒也曾遇到過。

幾周前,周煒在北京的辦公室開會,會議室的樂視電視正放着賈躍亭的演講。一如往常,賈躍亭在臺上闡述着樂視的願景和少有人能懂的生態概念。

其實早在2007年,經朋友介紹,剛開始做投資的周煒就找過賈躍亭。不過與現在野心勃勃的樂視不同,當時的樂視只是一家爲企業網站提供視頻服務的公司。“我覺得沒未來。我那會還剛開始做VC,經驗不足,沒看出老賈(賈躍亭)是個‘神’。”周煒告訴創業家&i黑馬。

時隔9年,周煒看着賈躍亭,不禁感慨:“投資人是音速成長,而創業者是光速進化。跟2007年比,我是成熟了不少,但老賈的氣質和氣勢卻有了天壤之別。”自成生態體系的樂視,給了賈躍亭足夠的風頭。

平心而論,樂視當時走的模式的確很難看到未來,如今企業視頻業務都已經慢慢萎縮、消失。但是,樂視很快調整了方向。

這更像是一個插曲,更大的榮譽和責難來自於之後發生的故事。

保守?是精選的壓力

在美國,KPCB是一家與紅杉資本齊名的老牌基金;在中國,它們名氣上的差距還有很長的距離。

2007年,KPCB進入中國,聯合華盈基金設立凱鵬華盈(KPCB China)。這是一個尷尬的時間點,大部分後來上市的企業是在2005年到2006年扎堆創立,並且拿到A輪投資。

“能殺出重圍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真的是萬分幸運。”9年時間裡,KPCB在中國投資了不少明星企業。周煒向外界反覆強調投資項目的戰績不差,尤其在TMT領域,他們投中了包括京東、宜信、融360、喜馬拉雅、秒拍等項目。KPCB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表現更是驚豔,投資了7家公司,清一色A輪進入,其中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項目有兩個,還有兩個已經接近10億美金。

只是,這些成績和基金的歷史與強大背景相比,常常被人忽略。

與紅杉資本碾壓式覆蓋的投資風格不同,KPCB更像是坐在岸邊的垂釣者。紅杉資本在中國投資項目的數量超過210個,基本上都能在熱門賽道看到他們的身影,即使前面不在的,後來也會跟進。

但周煒不輕易出手。八年時間,他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只投資了30多個項目。在風投洶涌的當下,這很容易被人批評爲保守。周煒將這種風格自我總結爲“狙擊式精選型投資”。他很清楚,這種打法中獎概率高,靠的是精耕細作,不可能覆蓋到每一塊領域,所以很多時候他會選擇戰略性放棄。

這也使得在中國資本市場瘋狂的那幾年,他沒有太多斬獲。這一點時常也會令他感到鬱悶。和其他市場一樣,投資市場也無法免俗,比較容易被大衆認知的,往往是聲音大、規模大的,而不是根據業績回報的高低。這種行業標準甚至令他們在機構排名上吃了不少虧。大部分的投資機構排名,都會涉及基金規模和投資數量等等指標,這讓他們不具優勢。

“所以在資本狂熱的時候,我們是處於劣勢的。你必須要承認,這是個問題。”周煒沒有掩飾問題的存在。

“我的項目死亡率確實不高。但這未必是好事,有的時候這也說明了你投的不夠多,不夠大膽。美元LP也鼓勵我們,一定的死亡率能保證投到好項目。”周煒常常有這種壓力。一方面他希望精選項目,另一方面又需要承受外界的壓力。他似乎總沒有辦法說服別人對他類似“保守”的質疑。

然而,在實際投資動作中,我們也沒有發現周煒對自己“不夠大膽”的反思。或許在他看來,其實並不需要說服別人。“人家說‘反常爲妖’,我們不是這個風格,也不羨慕這種風格的成功。至少目前我對我們投資結果是相當滿意的。”周煒說。他說話時,嗓子略帶乾啞,語速不快,但似乎每一個字都在大腦裡停留過才說出口。

之前也許沒人知道,周煒投資的30多個項目裡,只有一個失敗了。失敗的項目是一個早期在線旅遊項目,當初周煒覺得創始人還不錯,投資了50萬美金。後來創始人選擇放棄,項目流產。儘管這是基金在中國設立以來最小的一筆風險投資,但的確是死掉了。

周煒確實不去做快速撒網式的投資,無論是行動上,還是意識裡。至少在他看來,對一個投資人來說,海量投資不是最好的選擇。通常他會花較多時間確定方向,然後帶着四五個人的投資團隊殺入,目標明確,精準出擊。

對於那些早期的公司,周煒除了每個季度的董事會以外,每個月還至少要跟創始人談個一兩次。剛投資秒拍那半年,他每個週末都要花兩三個小時,和創始人一起喝茶,在這個強調速度和效率的年代,這有些無法想象。

“我投一個項目的時候,喜歡看landscape,就像是看城市的天際線一樣,遠遠看這個城市哪裡是高的,哪裡是低的。我希望做一個沙盤,把全盤看清楚。我不希望只看到一個局部就投資,但要看清楚是需要花時間的。”周煒告訴創業家&i黑馬。

投資之後,他有時還幫忙想戰略、找人、找資源,往往令他精疲力盡。“項目總有它的問題,但事情總是有各種成功的辦法。每個團隊有自己的DNA,你非要做別人的事,你也不見得能做成。”

只是這種做法將越來越受到市場挑戰。今天的VC從業者數量與周煒剛入行的時候相比,已經發生了成百上千倍的增長。“這個時候,大家最直接的判斷就是,你能不能幫人家賺到足夠的錢。”

除了競爭的壓力,周煒也經常需要承受“碎片式”工作的折磨。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幾乎每一個半小時就要開一個會,而且每個會議討論的內容並不一樣。“這種片段式的工作,讓人非常疲憊。”

投資邏輯首要是“專一”

在周煒給出的創投建議裡,第一條是“專一”。

周煒是創業者出身,KPCB的投資經理也幾乎都有過創業經歷,“我每個項目都要花時間,跟CEO經常見面。如果你投太多(項目),根本沒法做這件事情。”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投京東。2008年,周煒通過京東CFO陳生強與劉強東相識,周煒決定把京東推到投委會,但屢次被否決。“團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最後可能因爲聽到外界的一句話就猶豫了。”周煒推了三輪京東,前兩輪都是這種狀況。

但最終,KPCB還是決定在京東D輪融資時跟進近1億美金。據後來的報道,KPCB的這筆投資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回報。

周煒的工作原則還有一條是謹慎。在他投喜馬拉雅和秒拍時,都能看到這一投資邏輯。他喜歡拿它們對外舉例,因爲這兩家公司都是成長軌跡非常符合他當初設想的。喜馬拉雅和秒拍在當時都不是行業前一二名的項目,這一點讓他在內部討論時遭受到諸多質疑。“80%的投資人都能找對跑道,難的是找對選手。”周煒說。

周煒和團隊在2013年下半年開始尋找跑道,當時有三個方向選擇,分別是移動互聯網內容平臺、B2B和O2O,周煒最終選擇了第一個。

他判斷的根據是,每種溝通方式背後都能孕育了不起的公司,文字和圖片領域都有了,但音頻和視頻領域還空缺。再加上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接下來將需要大量內容去填充。“作爲一個投資量小的基金,我們希望投的每一個公司都有10億美金以上的潛力,就必須投平臺型的公司。”

不過,周煒摒棄了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而提出了SPGC(半專業創造內容)的概念。他認爲,用戶的粗製濫造對平臺很難形成良性循環。而當時的喜馬拉雅已經在佈局版權,與出版商合作,扶持小型工作室,其思路符合周煒對未來音頻巨頭的想象。

這種想法被他依葫蘆畫瓢,複製到了音頻相近的視頻領域。“我好像每次投資都是預測好了,但很多項目是我有邏輯地去研究、判斷,先確定路徑、未來成功的模式,然後再去找合適的和強有力的團隊。”周煒說。

周煒儘管投資項目不多,但基本都能準確把握住風口。“都說風口上豬也會飛,但我希望能在風來之前就知道它會在哪兒。等豬飛起來的時候,有一部分當它們還是豬崽的時候就被我佔了。這是我們的一個核心競爭力。”

未來是精選型投資的好時候

“去年投資環境相當難,一個項目一出來,只要模式和創業者還行的,一週之內可能就被投完了。”過去的兩年時間,市場的瘋狂讓周煒無奈地發現,現在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他精挑細選,時間根本不允許投資人與創業者有太多深入的溝通。

有時候,他會很欣賞李開復、薛蠻子的方式。李開復在做創新工場之前,也沒過任何投資經歷。但僅僅在一年時間,就轉身變成創投教父。“在社交媒體的運用方面,他是非常出色的。”源於外國基金的嚴格管理風格,讓周煒沒法做到這一點。但他仍然保持這樣“穩”的節奏,只是希望在更早期階段有更多好的投資。

“過去幾年,一些機構走大量投資的路線也是對的。因爲那時是創業和投資的黃金期,市場回報率相當大,投得多,回報也很可觀。”但按周煒的判斷,隨着競爭愈發激烈,投資回報率也會有所下降。他算了一筆賬,現在創業者比以前增加了10倍甚至20倍,但優秀創業者卻沒有大幅增長。這樣,投資者也很難維持廣撒網策略。

“今後兩年的資本市場,是考驗真正判斷力的時候。下一階段會是精選性投資的好時間,我認爲我們會比較有優勢。”周煒說。

但當我們問未來的具體投資方向時,周煒笑着搖頭。“我不能說太細。這些東西,就像薛蠻子之前說過的,我不告訴你,等我投完了再說。”周煒的表情裡,他似乎看到,一個屬於精選型選手的投資時代即將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