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西問》中國未來仍然是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嗎?(鄭藝、胡潤)

【東西問·中外對話】胡潤:外企對在中國投資仍有濃厚興趣(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公佈數據顯示,初步覈算,2022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210207億元人民幣,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經濟增長快於多數主要經濟體。與此同時,去年中國人口總量有所減少。

中國在未來是否仍然既是世界工廠,又是世界市場?全球疫情、地緣競爭,再疊加仍未偃旗息鼓的中美貿易戰,又將如何影響中美兩國企業對對方市場的看法和規劃?

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邀請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及《胡潤百富》創刊人和首席研究員胡潤就相關話題展開對話。

鄭藝認爲,美國公司肯定會繼續將中國視爲首要戰略市場。中國擁有世界級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製造能力非常有競爭力。中國在未來很多年裡會繼續扮演「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

胡潤表示,外國企業對投資中國依然有濃厚的興趣。這些公司有非常長期的戰略,因爲中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市場,而不是「我在這裡賺個快錢然後拍拍屁股就走」的地方。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外國投資仍看重中國市場

中新社記者:美企如何看待它們在華經營的前景?

鄭藝:美國現在有很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通脹達到過去40年來的最高水平。美聯儲一直在積極提高利率,力圖減緩通脹水平並重振勞動力市場。

同時,政策制定者要求美國公司「重新靠岸」或「近岸」。「重新靠岸」就是將公司帶回美國;「近岸」就是將公司轉移到離美國更近一些的地方。諷刺的是,如今「全球化」一詞(在華盛頓)已經不是個好詞了。

當前,美中關係處於低谷,美國政府出臺了很多針對中國的法案,但對於美國公司來說,它們繼續將中國視爲非常重要的戰略市場,包括美國商會的許多成員都是如此。

中新社記者: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美國在中國的實際投資同比增長26.1%,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您怎麼看?

胡潤:數據表明,外國企業對在中國進行新投資依然有濃厚的興趣。可以看看在中國的外資及港澳臺企業百強,這些公司在中國大陸經營的時間平均是57年,平均「年齡」91歲。大概有15到20家公司在中國經營超過100年。

這些公司有非常長期的戰略,中國對它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它們可以在這裡增加價值,也可以做出貢獻。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些公司的長期投資和長遠眼光。這不是「我在這裡賺個快錢然後拍拍屁股就走」的問題,有些公司是這麼做的,但這些100強公司不是這樣的。

鄭藝:美國公司肯定會繼續將中國視爲首要戰略市場。美國商會的成員已經在這裡做了很多年的生意了,他們在中國進行長期投資。他們在中國經營,也爲中國的發展做出貢獻,這已經不僅僅是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了。中國市場潛力很大,所以它們在這裡有很好的銷量表現。外國投資對中國市場仍感興趣。

●美抨擊中國成「家常便飯」對商業不利

上海洋山深水港。中新社

中新社記者:如今美國對中美關係的看法如何?中美關係又會怎樣影響中美兩國的營商和投資環境呢?

鄭藝:很遺憾的是,美國國內有種共識,就是中國應當被當作戰略競爭者,因此所有的政策都圍繞着這一點來制定。在過去,抨擊中國通常是在政治競選的時候,但現在抨擊中國已經成爲「家常便飯」了,這對雙邊商業關係不利。

我們一直認爲,商業互動交流對兩國都有好處。中國投資者在美國,對美國也是好事。這對美國經濟確實有幫助,它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帶來了稅收,而且會幫助消費者。但現在的政治環境焦點更多放在保護自己的市場上。美國正在實施保護性很強的政策,所以需要一段時間,事情纔會明朗起來。中國公司必須弄清楚下一步該做什麼,但我們傾向於繼續與中國公司合作,發展中國市場,並且樂於看到中國公司在美國做得很好。

中新社記者:中美兩國之間的商貿聯繫可否作爲「護欄」之一?商界可以以某種方式來改善關係嗎?

美國客戶參觀「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中新社

鄭藝:商業關係一直是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石,兩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增長巨大,在加強雙邊關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於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國是中國的第三大外貿夥伴,僅次於東盟和歐盟。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2022年前7月中美之間的貿易總額實際上增長了近12%。

兩國在經濟上是非常一體化的,無論是在貿易還是在投資領域。保持這些強大的商業關係符合兩國的最佳利益。我當然希望這種商業關係成爲兩國關係向前發展的「護欄」。

●中國會繼續扮演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

中新社記者:紀錄片《美國工廠》在中美兩國引發熱議,而曹德旺關於中美兩國生產成本的比較,經中國媒體報導後也成爲熱議話題。中國在未來是否仍然是世界工廠?中國和美國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是否已經改變?

胡潤:看看過去20多年來中國創造的財富,最初房地產行業風頭無兩。大約10年前,製造業超過了房地產。如今,房地產在財富榜單上下降,而製造業繼續保持強勁。不過,這兩年有一個趨勢,醫療保健行業增長顯著。

鄭藝:從外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中國一開始是一個低成本的製造基地,依靠廉價勞動力成爲世界工廠。從中美貿易戰開始,美方對中國產品徵收更高關稅,因此,製造商不得不把一些業務轉移到像越南這樣的其他國家。自疫情發生之後,製造商開始考慮如何調整全球供應鏈戰略。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中國不想只作爲一個低成本的製造基地,要向價值鏈上游發展,真正從勞動密集型、低成本、重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向更高端的製造,向高附加值的製造業轉移,這符合中國的利益。

我認爲中國將繼續成爲許多產品的主要製造基地,但可能會遠離低成本的製造業。中國擁有世界級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製造能力非常有競爭力。因此,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未來很多年裡會繼續扮演世界工廠。

中新社記者:隨着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消費活力也不斷提升。今後,中國除了將繼續扮演世界工廠,其是否也將長期作爲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十分重要的戰略市場?

鄭藝:美國商會的成員已在華經營多年,他們在中國進行的是長期投資。這些企業在中國經營,爲中國的發展做出貢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外國公司來華建生產基地,主要是爲了對中國以外的市場出口;但如今事情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大多數企業會員在中國爲這個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正如胡潤先生剛剛指出的,因爲中國市場潛力很大,所以他們在這裡有很好的銷售表現。我認爲從這個角度來看,外國投資對中國市場仍充滿濃厚興趣,且將繼續保持這種興趣。

中新社記者:2013年,胡潤曾說全中國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億萬富豪總數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億萬富豪從事慈善的比例有待提高。近十年過去,中國企業家從事慈善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進步?美國企業從事慈善有哪些成功經驗可供借鑑?

胡潤:慈善是我們一直在密切關注的事情,現在財富的創造速度太快,無法更快地捐贈出去,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我們做了一份100多年來全球範圍內捐贈最多的慈善家報告,有幾個中國人在上面。比如曹德旺,他捐贈了超過10億美元,還有一些房地產開發商,比如已經去世的香港著名慈善家邵逸夫。美國與中國相比有稅收上的優勢,但問題的核心是如何以非營利的方式有效地分佈這些資本。

鄭藝:我堅信中國會有更多的曹德旺和更多的比爾•蓋茨,美國有一個更成熟的系統來支持慈善活動,正如胡潤所說,中國需要一個更有利的稅收制度來支持商業人士進行更多的慈善捐贈。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