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ESG永續轉型最大拼圖/陽光伏特家 扮綠電橋樑

2015年開始投入太陽能產業的「陽光伏特家」,從產電、售電到電網安全皆有佈局。圖爲陽光伏特家創辦人馮嘯儒。記者蔡宗儒/攝影

臺灣積極開發再生能源,帶動綠電市場蓬勃發展,其中太陽光電爲發展主力。去年太陽能發電量已達129億度,佔總再生能源發電量約48%。2015年開始投入太陽能產業的「陽光伏特家」乘浪前行,從產電、售電到電網安全,快速擴張新能源版圖。

爲因應持續成長的業務需求,陽光伏特家從內湖搬遷到南港的新辦公大樓,估計今年營業額將達新臺幣六億多元,比去年成長一倍;明年可望再倍數成長爲12億元以上,員工數也將從五、六十人擴大到近百人。這些都顯示,臺灣對綠電需求孔急,由家戶和企業着手的陽光伏特家也持續擴大綠能的覆蓋率。

寫下多項第一紀錄

「臺灣第一個全民電廠平臺」、「規模最大的全民電廠」、「臺電之外的首家綠能售電業者」、「買綠電的客戶數最多」⋯⋯,衆多「第一」突顯了陽光伏特家獨創一格的經營哲學。董事長暨總經理馮嘯儒說:「我們關注綠能市場上被遺落的拼圖,選擇不同的賽道,讓能源永續走入日常。」

2009年臺灣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鼓勵民間投資再生能源設備,同時引入「再生能源躉購制度」。不過,太陽能電廠造價動輒上千萬元,資金和技術門檻均非一般人能輕易參與。2016年陽光伏特家建立了第一個全民電廠平臺,並透過羣衆募資方式,讓民衆也能直接參與再生能源發展。

陽光伏特家的第一個太陽能案場—「臺南擔仔一號」,在住宅屋頂上建置44片太陽能板,每片售價約一萬多元,在主婦聯盟的大力認購支持下,五天達標。透過「提供屋頂」與「小額投資」等方式,民衆就能夠從電力的使用者翻轉爲電力的生產者,並分享綠電生產報酬。

馮嘯儒表示,陽光伏特家以住宅型屋頂光電爲主,太陽能板屋頂具有降溫、節電、延長樓地板防水層壽命、賺取租金收益等優點,該公司一年平均接觸三萬位屋主,目前已設置太陽能板屋頂約1,200戶,幾乎都是透天厝。

在投資太陽能方面,陽光伏特家更開啓了臺灣新創公司透過「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證券型代幣)募資的新紀元。去年,陽光伏特家透過國泰證券發行了「陽光綠益債務型STO」,以公司債的證券形式向一般投資人募資,完成新臺幣3,000萬元融資,並用於新電廠開發案。

「STO」是一種利用區塊鏈技術發行證券的方式,將傳統的股票、債券等實體資產轉換爲數位代幣。在馮嘯儒看來,這是一個「破圈」的機會,有助於陽光伏特家擴大吸引更多再生能源業者加入,包括風電或地熱發電業者,或讓其他數位代幣投資者有認識及參與這個產品的機會。「透過STO交易的好處是有跡可循、流動性高,綠電生產報酬也不侷限在一塊塊太陽能板,而可以持有證券比例分潤。」他說。

市場先驅起步辛苦

2019年,陽光伏特家從公民電廠平臺跨足爲第一家綠電售電業者,但當時政策不夠完備、市場缺乏配套措施之下,苦等了兩年才賣出第一度綠電。

馮嘯儒指出,如果要跳過臺電將電力賣出去,很多主流電廠或大型電站都力求簡單穩定,大多都聚焦於500家用電大戶;但很多中小企業作爲大企業供應鏈,也有綠電需求,卻可能受限於知名度不高、交易環節複雜等因素,無法順利取得綠電。

「綠電交易,不是你擁有五萬度電,而我需要五萬度電,我們兩個講一講就可以賣了。」馮嘯儒提到,實際運作要根據逐時(隨時)記錄的發電行爲與用電行爲,進行電力供需匹配,在供電過程中可能有新的變化,就要跟着進行調度。

陽光伏特家銷售綠電對象不乏大企業,例如臺灣大哥大、欣銓科技、新光金控等,但亦關注中小型企業需求,包括茶籽堂、綠藤生機、歐萊德等,高達100多家客戶、2500多個電號,爲業界客戶數最多;估計一年賣出2~3億度電,在綠能市場中售電量排名第五。

陽光伏特家的ESG心法 圖/經濟日報提供

彈性調度滿足供需

馮嘯儒說,不管產電或售電,如果要拚大量,毛利可能較低,就要把資金成本控管好,讓公司財務報酬變大;但面對消費者或中小型企業端,報酬率相對較高,更重要的是具備管理複雜度的能力。所以,陽光伏特家選擇關注一般家戶及中小企業。

「我們其實很清楚自己的賽道,不一定要爭取非常大型的客戶,更希望能幫助中小型企業買到綠電,而在資源調配上,就是不斷去優化我們管理複雜度的能力,以便因應不同屬性的用電戶或是供電廠。」

剛開始只有兩個電廠配五個企業時,還可以在一個同事腦袋裡自己算,現在有100多個電廠、2500多個電號,完全要借重資訊科技系統做好管控,「但光有IT的武器也沒用,也要有可調度的資源。」比如,電廠的每度電都要儘量賣到九成五以上,如果製造業在工作日週一到週五用電,企業休假的週六、日,就可以賣給服務零售業,例如屈臣氏、Gogoro等店家,調度資源愈多就愈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