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兔躍迎春系列經濟篇:安度至暗時刻 注意能源未爆彈

中國時報社論

相較去年經濟溜滑梯般的下滑,前瞻今年的經濟情勢,挑戰與艱險恐有過之而無不及,臺灣經濟將同時面對內部與外部的問題,能不能否極泰來,仍在未知之數,不過面對被形容爲「至暗時刻」即將來到的全球經濟,臺灣要如何安度,將是今年最大的考驗。

走出臺灣經濟好的謊言

去年從年初到年尾的經濟情勢,可以說是「天堂與地獄」之別。年初猶在天堂之上,各界經濟情勢看法樂觀,主因是前年全球經濟因新冠疫情出現嚴重衰退,之後隨着疫苗注射率提高與疫情緩和,大部分國家都解封而出現強勁的反彈,因此去年初的預測都認爲可延續此強勢復甦。但2月底發生俄烏戰爭,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制裁與反制裁」,讓能源價格飆漲、通膨上揚、經濟走低;加上美國聯準會爲壓制通膨的強勢升息,全球經濟經歷了1年的動盪不安,去年底國際貨幣基金(IMF)發表經濟展望報告時,甚至以「至暗時刻」即將來到形容全球經濟前景。

這就是今年臺灣經濟要面對的全球外在環境:一個日益走低惡化的全球經濟。今年第1天,IMF總裁喬治艾娃就對外表示,全世界今年面臨比去年艱苦的一年,不但美國、歐盟和大陸這三大經濟體會同步趨緩,全球會有1/3的經濟體陷入衰退、半數歐盟國家也會衰退。如果其預測不幸命中,今年臺灣經濟會有「苦日子」過。

臺灣是一個靠出口驅動的經濟體,出口好,經濟就好;而出口暢旺與否,關鍵在全球經濟及主要出口地區的經濟表現好壞。依IMF預估,今年全球經濟變差,臺灣最重要的出口地區──大陸與美國「同步走緩」,因此出口會惡化並導致經濟下滑。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出現,雖然臺灣對外出口去年全年仍維持正成長,但到9月即變衰退,且連續4個月衰退,依照中華徵信所的預估,今年出口將衰退5%到9%,這是今年臺灣經濟面對的嚴苛挑戰。

外在環境如此,內部挑戰更大。蔡政府一直宣傳臺灣經濟表現極佳、平均國民所得大幅提升等成績,但這些說法不是言過其實,就是錯誤的謊言。例如疫情期間,臺灣經濟2020年維持正成長、隔年成長率超過6%,看起來確實成績亮眼。但深入分析則可發現這是一種「不平衡的成長」:出口與科技產業兩位數成長、企業與員工賺得滿滿,但內需與服務業則慘淡度日、甚至關門倒閉,所得當然減少。

錯誤能源政策傷害產業

過去臺灣出口佔GDP的比重大概在接近6成上下,但現在上升到7成,而且高度集中在科技產品,特別是半導體。雖然蔡政府不斷宣導如臺積電等半導體成爲「護國長城」帶來的效益,但必須指出的是:當臺灣的出口與產業更集中在半導體、甚至臺積電一家企業時,其實是減弱了經濟韌性。再如民進黨一直批評馬政府把臺灣經濟「鎖在中國」,讓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過高;但事實上,蔡政府上臺後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節節上升,從不到40%上升到約43%,這種情況豈是經濟韌性增加?

今年經濟在出口衰退的影響下,原本被遮蓋住的內部矛盾與不平衡就可能爆發,政府必須面對並處理失業增加與貧窮率上升;去年全球通膨再起,雖然臺灣的通膨仍控制在約3%,遠比歐美8%到10%的通膨和緩,今年央行預估通膨可回到2%之下,但必須注意的是:雖然表面上整體通膨數字不算嚴重,但現實生活中對庶民影響最大的多種食物卻上漲1到2成,今年通膨是否會淡化消失,還是會下降後又再次上揚,政府必須特別注意。

除此之外,能源問題也是今年的「未爆彈」,臺電去年虧損2675億,預估今年同樣要虧損2785億,兩年累計虧損將超過5400億,雖然臺電把原因推給國際天然氣上漲,但真正的原因是錯誤的能源政策,才讓臺灣供電對天然氣的依賴不斷增加,最後不論是電價大漲或是缺電惡化,對產業與經濟都是傷害。蔡政府如果不能儘快檢討並修正錯誤的能源政策,未來臺灣必然深陷排放增加、空污惡化、電價大漲又缺電的多重危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