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零碳排 不可能的任務
世界地球日當天,總統蔡英文接見環保團體時說,臺灣2050年淨零碳排是臺灣的目標;正面看是蔡政府「終於想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排放問題了,負面看則是總統(或是整個綠營)對專業的無知,因爲在現在的能源政策下,臺灣不可能達成零碳排。
迴歸專業修正能源政策
蔡英文說,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而且她還「頗得意」的說,當許多國家還停留在宣示的階段時,臺灣已經按部就班、積極部署,在她擔任總統後,就開始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展綠、增氣、減煤、非核」就是政府具體的做法。
全球的有識之士都不會否認,這個時代的人類,面對最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所有人類共同的問題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排放減量以降低溫度上升,已成爲全球共識,科技巨擘、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寫了本有關氣候變遷的書,討論如何以新科技達成減排目標。
30年前爲發動減排而簽訂《京都議定書》,許多大國與開發中國家並未加入,但到《巴黎協定》時,全球195國都簽署,美國在川普任內一度退出,但拜登上臺後立刻重返,甚至較之前更進一步提出,美國要在2050年達成零碳排的承諾;在此之前,也已有許多國家提出達到零碳排的時間表,大部分是訂在2050年,大陸訂在2060年,這應該是蔡總統提出臺灣零碳排時間表的原因。
排放來源非常多,幾乎任何人類的活動都可能產生排放,從製造業生產(工廠的排放)、電廠發電、民衆吹冷氣、餐飲業熱炒烹調、甚至序畜牧產業,都是排放源,發電則被認爲是單一產業最大的排放源之一,這也是爲什麼先進國家無一例外,優先在供電結構上作調整,儘量以幾近無排放的發電方式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積極增加綠電比重,許多國家甚至訂定5年後廢除煤電的目標。
所有努力減碳排、增加綠電的國家,增加的綠電都是用以取代化石燃料的火電,而不是用來取代核電,全求唯二例外,一是德國、一是臺灣,都要全面廢核,以綠電取代核電。不意外的是,兩國碳排反而增加,法國總統馬克洪公開批評德國,認爲廢核反而增加碳排,就作爲一個地球公民而言毫無助益。國際環保團體的碳評比成績,臺灣一直名列最後3到5名。
減碳有成的國家,除增加綠電外,或讓舊核電廠延役再用,如美國、法國,或新增核電廠取代火電,如英國、南韓,大陸則在增綠電的同時,更大規模興建核電廠,大陸減碳成績受到普遍肯定。
歐盟建議核電列爲綠電
臺灣選擇了矛盾、衝突的政策:花大錢增加綠電,卻用來取代無碳排放的核電,因而同步增加火電,蔡政府執政後,火電比重反而增加8到9成之間,空污惡化、碳排放難減,正是政策錯誤又矛盾的結果,更讓人憂慮的是未來幾年可能更糟。
蔡政府堅持廢核,核一已除役,未來4年核二與核三都要除役,但綠電進度卻不如預期,未來火電必然要再增加,佔比估計將達到9成。如果蔡政府不堅持廢核神主牌,核一到核四的核電發電量將超過中火、大潭,足可供應超過2成用電。蔡政府說用天然氣替代煤電可降低排放,未來佔比要達5成,但這是非常外行的說法。
一來,天然氣發電污染與排放雖然較低,但都屬於火電,仍難逃污染與排放問題;二來,計算基數會隨着時間而增加,未來只要平均每年用電增加2%,30年後就增加8成多,即使年增1%,還是會大增3到4成,就算氣電拉到5成,排放總量還是增加;更別忘記臺灣產業結構以高科技,尤其半導體爲主軸,這是一個高耗電,而且技術越提升、製程越尖端,就會更耗電的產業。在此情況下,說要達成零碳排,完全緣木求魚。
全球最重要的環保議題是減碳,反核早已不是主流,核電被視爲減緩排放的供電方式,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建議把核電列爲綠電;蔡政府既要死抓廢核神主牌,又要發展半導體,還要達成零碳排,絕無可能做到。真要零碳排,就回歸專業,檢討、修正能源政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