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電價再漲 一步步侵蝕產業發展

中國時報社論

經濟部宣佈產業電價平均調漲12.5%,從10月16日開始實施。經濟部長郭智輝評估這次電價調漲「不會影響物價波動」;行政院長卓榮泰則強調,臺灣電價仍低於競爭者韓國,而這次審議委員會通過了新的計算方式,產業用電將回歸到使用者付費。言下之意,未來產業電價還有調漲的空間。

高價購電 臺電鉅額虧損

賴政府的說法或許有其道理,然而,儘管這次小攤商、小店家和民生用電凍漲,並不表示不會出現通膨的問題。一來產業電價上漲會造成經營成本增加,上游轉嫁到下游,下游就會轉嫁給消費者;二來近日有颱風引發蔬果批發價狂飆、美國聯準會降息等諸多不利物價的因素同時出現,互相連動下,通膨已無可避免。

另一個影響更深遠的問題是,產業電價3年裡累計調漲了66%,變動幅度過大,不但損及業者利潤,更增加經營的不確定性,對臺灣產業發展相當不利。經濟部這波調漲電價後,彭博報導,電價上漲將影響包括臺積電在內的衆多工業用戶利潤,是否進一步拖累其資本投資及創新發展,值得關切。

更根本的問題是,在政府執意廢核的能源政策下,臺灣被迫大量仰賴光電和風電等所謂的綠電,然而,此類間歇性電力不能供作基載電力,更無法滿足需要大量穩定電力的半導體及AI科技產業發展之需,更何況,民進黨政府綠電發展進度嚴重落後,在可預見的未來都難以達到預定目標。彭博就直言,臺灣「押注離岸風電等新能源建設的努力,正面臨愈來愈多的延誤和挑戰。」

由於民進黨政府過早決定核電歸零,除了使得臺灣電力供應不穩,也迫使臺電必須不斷以高出核電數倍的價格購買綠電,甚至過分訴諸高價的「需量反應」等應急措施,不夠的電力幾乎完全仰賴煤電和氣電,而近幾年因俄烏戰爭等原因,能源價格狂漲,造成臺電成本大增,種種因素加在一起,臺電財務狀況急轉直下。

臺電在2014年至2016年連續3年賺錢,2016年更獲利近396億元,居國營事之冠,然而,從2016年後,臺電江河日下,財務黑洞愈來愈大,至今年7月累積虧損已達4348億元,臺電自己估算到了今年年底虧損將擴大爲逾4600億元,這還沒有加計廢除核四廠的代價3205億元。臺電從過去國營事業的獲利績優生,淪爲如今的鉅額虧損敗家子,孰令致之?

憂心電力 產業出走臺灣

臺電財務不穩定,除了政府必須不斷編預算補貼、調漲電費,讓民衆被剝了好幾層皮之外,也會影響臺電供電及電力投資,這對產業來說,已成爲投資臺灣以及與臺灣進行供應鏈合作的不確定因素。例如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多次強調要全力發展AI產業,然而AI資料中心極爲耗電,臺電電價漲不停以及電力供應存在變數,當然會增加投資者的疑慮,成爲臺灣發展AI的阻礙;AI領域的領頭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就表示,「核能是非常好的能源,也會是AI資料中心電力需求的理想潔淨能源之一。」他說,核能雖不是唯一的能源選擇,但能源的使用需在可用性、成本間尋求平衡,也要考量持續性。

更進一步來看,乾淨能源需要大量投資,然而,財務如此不穩定、虧損如此巨大的臺電,還有多少投資、創新的能力?難怪彭博直白表示,臺電的財務「正在威脅臺灣乾淨能源的雄心」。國際能源研究公司睿諮得(Rystad Energy)的分析則指出,全力廢核的臺灣必須增加更多綠色發電,而綠電往往需要大量資金,臺電還有多少能耐?「臺電的財務狀況引發了主要晶片製造商供電可能中斷的擔憂」,這樣的憂慮,無論是蔡政府還是賴政府都從未提及,殊不知,臺電虧損擴大將會逐漸讓臺灣失去國際投資的信任,一步步侵蝕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石。

賴政府或許可以想盡辦法掩蓋動輒停、跳電背後的缺電危機,甚至用話術迷惑民衆電價上漲不會引發通膨,然而,臺電財務惡化無力改善供電設備的問題,以及憂心電力不足的產業用腳投票,出走臺灣的現象,恐怕已成爲錯誤的電力政策下正在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