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抗無解 德國公視:與陸脫鉤代價更大、應避免選邊
中美角力使歐洲尤其憂慮。(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中美對抗並未因拜登(Joe Biden)入主白宮緩解,引發國際焦慮,特別是夾在其中的歐洲。繼聯合國秘書長、前葡萄牙總理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憂心國際分裂爲2大集團後,德國公共電視旗下的德視一臺(Das Erste)也推出專體報導,指與大陸脫鉤代價比與美國脫鉤更大,最好作法是避免選邊站,同時繼續盡力對抗美國掀起的去全球化趨勢。
德視一臺在每日新聞(tagesschau)中以「西方正失去經濟支配地位」(Westen verliert wirtschaftliche Dominanz)爲題,指出2040年亞洲經濟總量就會超越北美、西歐、中歐總和,其中東亞與西太平洋地區分量會增加最多,而其中最大經濟體和動力來源是中國大陸,研究機構Prognos指出,「經濟實力平衡由西方向東方轉移,可能意味着國際經濟交流的新規則,而這可能導致世界被劃分爲以中國、美國爲主2個集團,將喪失全球繁榮。」
相較於冷戰時期東、西方2大集團是意識形態對抗,這次裂解來自於經濟力驅動,在已經全球化的環境下,影響將更爲全面,而非僅限政治或體制。Prognos指出,若中、美2大集團形成,歐洲加入美國集團會損失22%出口與30%進口,加入中國集團也減少18%出口,即使選擇不加盟路線做爲第三方獨立勢力,出口損失也會達12%。
研究作者布爾默(Michael Böhmer)指出,想維持繁榮,最好方法就是讓這種情況不要發生:「去全球化對經濟將會非常致命。」他表示,自由貿易與全球經濟秩序的國際分工是現有與持續繁榮基礎,但美國發起的貿易保護主義、關稅戰和各地的產業補貼、技術壁壘,損害了全球化經濟下所有參與者。
BDI(德國工業聯會)主席魯斯甫姆(Siegfried Russwurm)則警告,歐洲與美國疏遠可能是永久性的,與中、美雙方都維持同等距離,就現況而言是難以達成的目標,因此歐洲需要更加團結,建立一個更強大的歐盟,由歐洲國家共同維護自身利益,而不是寄望中國或美國,因爲「歐盟中每個國家,包括強大的德國,和中國、美國比較都是相形見拙的。」
該研究警告,德國只有部分行業爲經濟的長期變化做好準備,德國在機械、道路及能源基礎設施、汽車、醫療、化學行業有競爭優勢,但在未來趨勢如人工智慧、量子科學、雲端計算、物聯網等方面已經大幅落後美、中,應該立刻以改善新創融資條件、提供稅務優惠等方式刺激相關業者急起直追。
歐洲衰落、無法再主導世界政局,經歷上世紀2次世界大戰而確定,但早在第1次世界大戰前就有不少地緣政治研究者注意到當時快速崛起的美國,以及擁有廣袤領土、資源、人口的俄羅斯,預期歐洲無法再左右自身命運,甚至有史學家將德國發動第2次世界大戰意圖解釋爲欲混一歐洲、對抗美蘇。這回從經濟角度舉出類似觀點,儘管尚無法驗證,但也可反映出趨勢,及世界對中美持續對抗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