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臺北 值得珍惜

(圖/中華臺北奧會)

東京奧運如火如荼,兩岸健兒捷報頻傳,可喜可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作爲全球最受矚目的體育盛會,奧運會與政治攻防總是難解難分,在兩岸關係跌入谷底的當下更是如此。

自本屆奧運開幕以來,圍繞「中華臺北」的名稱,兩岸展開了新一輪的纏鬥。民進黨和綠媒自然不放過任何一個爲「臺灣」正名的機會,但義正嚴詞的背後卻是滿滿的政治算計,並以犧牲臺灣選手的利益爲代價。其實,民進黨棄之如敝屣的「中華臺北」來之不易,值得臺灣好好珍惜。

自民進黨再次上臺以來,雖然還是不敢明火執仗搞法理臺獨,但「去中國化」的小動作接連不斷,美其名曰爲「臺灣」正名。綠營團體早就看「中華臺北」不爽,於2018年發起了「東奧正名公投」,主張以「臺灣」身分參加東京奧運,結果公投遭遇滑鐵盧。

這回日本NHK播音員在東京奧運開幕式上直呼「臺灣代表隊」,綠營上下歡呼雀躍,民進黨政府感激涕零,彷彿正名公投扳回一城。殊不知,「臺灣」云云只是日本人的口惠,「中華臺北」的名牌、會旗和會徽一樣不少。「中華臺北」這一奧運模式行之經年,臺灣儘管對此不滿意,卻是在特定時空下能夠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了,否則臺灣選手將淪爲奧運棄兒。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大陸長期用「中國臺北」而非「中華臺北」來稱呼臺灣的運動隊,形成「一個Chinese Taipei,各自表述」的局面。

北京奧運開幕前夕,堅持九二共識的馬政府上臺,大陸遂投桃報李,開始改用「中華臺北」,與臺灣的官方用語保持一致,以區隔「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這是對臺灣明顯的善意與尊重。可惜,2016年蔡政府上臺後拋棄了「九二共識」,大陸從2017年起重新回到「中國臺北」的措辭。「中華臺北」與「中國臺北」一字之差,卻堪稱兩岸關係的晴雨表。

民進黨「去中國化」玩過頭,只顧打自己的政治算盤,不考慮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現實與對岸觀感,結果在國際舞臺上處處遭遇「被中國化」。曾幾何時,實質上的「一中一臺」在國際消費市場上大行其道,輿論心照不宣,大陸也似乎眼睜眼閉。但從2018年開始,全球航空業者在北京三令五申之下紛紛改以「中國臺灣」、「中國臺灣地區」、「中國臺北」等標註臺灣或者至少將臺灣「去國家化」。在外交領域,臺灣在所有非邦交國的辦事處一度都不得使用「中華(民國)」或者「臺灣」之名,只能掛「臺北」字樣。近來民進黨政府大內宣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是首個在大陸的邦交國使用「臺灣」的代表處,但如同Chinese Taipei一樣,代表處名稱中的Taiwanese也很值得玩味。

相比在其他領域堅決的反「正名」行動,大陸除了在自家媒體自說自話「中國臺北」,並沒有倚仗實力地位要求重新審議臺灣參與奧運會的名義,更沒有在奧運賽場用「中國臺北」強行替換「中華臺北」的正式名牌。如果民進黨當局和綠營不珍惜得之不易的「中華臺北」,繼續做正名「臺灣」的美夢,屆時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連「中華臺北」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