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年輕人不願意繳社保,不是年輕人的問題!

文章開頭,一組數據特別值得大家關注: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出生人口爲902萬人,這批人到了2048年是25歲,是主要繳納社保人員。

假設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到2048年,1988年出生的人開始領取養老金,而1988年出生人口爲2464萬人。簡單計算,屆時老年人口撫養比將高達36.6%,而這一數據2022年僅爲21.8%,到2048年幾乎翻了一倍。

這是什麼概念?通俗來講,就是到了2048年,1個年輕人,要養2.7個老年人。面對這樣的數據,不少年輕人開始失去信心,選擇斷繳社保。

另外年輕人生活壓力大,收入不高、支出不少,也讓大家無力支撐持續增加的社保費用。

說白了,年輕人不願意繳納社保,基本上都是“錢”的問題!

然而近些年來,一些專家卻直言,年輕人不願意繳納社保,就是年輕人的問題,比如說年輕人“躺平、得過且過”、“對未來生活缺乏規劃”……總之,就是社保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的都是年輕人。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一次論壇上,卻講出了與之截然不同的觀點。

周小川認爲,養老金缺口壓力正層層傳導至年輕一代身上,“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輕人覺得即使勞動再多,也很難買房、結婚、養孩子,乾脆直接躺平”。“站在勞動者視角,當衡量社保繳費貢獻大於所獲收益時,自然削弱積極性”。

而且,周小川還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現行社保制度的一些弊端,他認爲,在現有名義個人賬戶下,個人繳費實際用以統籌基金,若過度突出“現收現付制”,即在崗職工繳費支付當期退休老人的養老金,面對持續攀升的撫養比,難免消解年輕人的制度參與意願,甚至激化代際矛盾。

換句話來說,“現收現付”模式,這種模式讓在職的年輕人感覺自己像是在爲退休的老一輩人“打工”。讓年輕人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甚至對這種制度產生了牴觸情緒。

而且隨着老齡化的加劇,撫養比也在不斷上升,這種模式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疊加出生率的持續下降,現在的年輕人在將來變老以後,是否還有足夠的年輕一代人羣來爲他們支付養老金?這個不免令他們感到擔憂起來。

於是,周小川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個人賬戶養老金“供一配一”模式。

其實這個模式類似於美國養老保險制度“401K計劃”,即員工每月從工資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個人賬戶,企業也按一定比例向賬戶存入相應資金。

再簡單來講,就是你自己存100塊,賬戶上就會多200塊,這樣就可以激發年輕人繳納社保的積極性。

不可否認,如果這一模式能夠採納,就可以突破現行“現收現付制”的弊端,重新激發年輕人和中年人的繳納社保熱情。

但最關鍵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誰來支付當下退休老人的養老金缺口呢?

換句話來說,這個方案解決了後期的養老問題,但是對目前的退休人員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

而且從多個方面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對養老金的問題看法也不一致。

對於農村老年人羣體來說,他們每個月的養老金少的可憐,但是他們的孩子卻在幫助別人家的父母養老,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既要照顧自己的父母,又要承擔自己的生活開銷,這個負擔確實太過沉重,他們自然希望改變這個制度。

不過,對於那些生活在城市正在領取高額養老金的老人來說,他們自然是更關心自己的利益,更願意保持現在的這個制度,畢竟他們很多人當中的養老金收入都不低,甚至有的比打工人的工資還要高。

而對於當前的中年人以及青年人來說,因爲擔心自己以後退休拿不到養老金,所以他們也傾向於改變現有的制度。

總之,年輕人不願意繳納社保,這不是一個好事,監管制度上有缺陷,但是想要短期內改變這一現象,幾乎不可能,所以很多人更傾向於把希望寄託在新一代的年輕人身上,指望着他們更積極繳納社保,繳費不要斷。

但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如果當前的年輕人不願意繳納社保的牴觸情緒不斷擴散,甚至可能對整個社保體系造成衝擊。

到那個時候改變這一體系,就無法避免,但是也會陷入被動。

反觀當前的現狀,討論年輕人不願意交社保的人越來越多,這也反映了我們當前的養老金制度迫切需要重構,更確切的說,年輕人不願意繳納社保,這個事情真的需要引起重視,而且也更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進行制度上的缺陷進行修復。

總之只有一個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社保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才能讓大家享受到該有的保障。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