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秋季廣交會場面熱鬧 學者分析外貿前景不樂觀

第136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15日在廣州登場,美國之音報導,今年與會的境外採購商人數雖創新高,但歐美採購商僅佔12.5%。學者普遍認爲中國外貿前景不樂觀,出口放緩趨勢恐難靠這樣的展會扭轉局勢。

美國之音17日報導,每年春夏各舉辦一次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素有「中國外貿風向標」之稱。

據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報導,本次線下參展企業超過3萬家。另據人民網統計,本屆廣交會吸引到逾200個國家的境外採購商近25萬人觀展,創歷史新高。其中,來自「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採購商佔75.7%,金磚國家佔20%,中東國家佔13.4%,曾經是中國出口最大買家的歐美國家,則以12.5%的佔比,敬陪末座。

美國之音報導引述一位來自深圳的參展商的抖音影片,他觀察到,一天下來他攤位前完全沒見到美國人,歐洲人只有一兩個,剩下的全是俄羅斯、印度和中東人。且今年的採購商發達國家較少,發展中國家較多,且對價格敏感,讓他這種走「高質高價」精品路線的參展商很吃力。

報導指出,中國外銷冷有其徵兆,廣交會開幕前一天,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出口數據就不盡理想,據統計,中國9月出口僅年增2.4%,遠低於8月的8.7%增速,也是4月以來的新低增速。與此同時,進口也僅年增0.3%,低於8月的0.5%增速,也遠低於經濟學家的預測。

報導引述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分析,明年上半年的國際局勢仍充滿不確定性,加上11月初的美國大選結果恐影響未來美中貿易的走勢,因此,各國廠商在採購上都謹慎下單。此外,中國近期不斷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外國採購商在等待人民幣貶值後再下單,屆時報價更低。

報導還引述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梁書瑗分析,廣交會客商結構調整並不利於中國出口的整體表現,因爲從中東國家、金磚國家到一帶一路共建國,購買力都遠低於歐美國家,對中國出口的貢獻有限。

梁書瑗指出,中國的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例如,9月底公佈的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49.3,不僅重回榮枯線以下,也創下去年8月以來的新低,而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9月製造業PMI則爲49.8,雖是5月以來的新高,但也是連續5個月處於收縮區間。

美國訊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則指出,美國採購方向發生很大的變化,過去在美販售的各類小商品清一色都是中國製造,但現在產地多是越南、印尼或馬來西亞。他分析,產業鏈轉移約需兩年時間,中國出口已流失近兩年,因此,歐美供應鏈「去中國化」已成形,絕非中國官員形容的這只是「短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