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蹟!斥資9億引黃河水入沙漠後,如今內蒙古沙漠變“金窩”
【前言】
提起沙漠這個詞通常就讓人聯想到荒涼、乾旱和生命的禁區,在中國庫布齊沙漠是第七大沙漠,因爲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寸草不生沙塵暴頻發,沙漠化時刻侵襲和危害着沙區人民的家園被人們稱爲“死亡之海”。
前些年京津冀地區頻繁被沙塵暴籠罩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此,但這些年沙塵暴明顯減少藍天日漸增多,那是因爲中國在沙漠治理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沙漠正在變成綠洲。
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在庫布齊沙漠一場驚人的生態奇蹟正在上演,是什麼力量能夠讓死寂的沙丘煥發生機?又是發生了什麼才推動這一切的發生?
內蒙古的生態奇蹟
2023年的庫布齊沙漠與十年前判若兩地,曾經寸草不生的黃沙地如今綠意盎然,這一切要歸功於一個大膽的決定,內蒙古斥資9億元將黃河水引入沙漠,這個名爲“引黃入沙”的工程徹底改變了庫布齊的面貌。
庫布齊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它像一條巨大的弓弦,橫亙在黃河幾字彎處,這裡曾經是典型的“生命禁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000多毫米。
在“引黃入沙”工程實施前這裡的居民生活十分艱難,風沙肆虐農作物難以生長,牲畜也缺乏水源和牧場,許多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留下的人則在貧困和絕望中掙扎。
然而現在的庫布齊沙漠已經煥然一新,曾經的沙丘上如今鬱鬱蔥蔥,原本乾涸的地方出現了湖泊和溼地,野生動物重新回到這片土地鳥語花香生機勃勃。
這種巨大的轉變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給居民帶來了新的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留在家鄉,發展特色農業和旅遊業庫布齊沙漠正在從“死亡之海”變成“希望之地”。
但是這個奇蹟是如何實現的?僅僅是把水引入沙漠就能解決問題嗎?
庫布齊沙漠的歷史變遷
庫布齊沙漠的變化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理解這片土地的蛻變我們需要回溯它的歷史。
千百年前庫布齊並非荒漠,古籍記載這裡曾是“林茂草豐,水草豐美”的草原,然而人類活動逐漸改變了這片土地的面貌。
三次大規模開墾是庫布齊沙漠化的主要原因,第一次發生在明朝中期爲了支持軍事需求,大量森林被砍伐,第二次在清朝同治年間移民開荒導致植被進一步減少,第三次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爲了增加糧食產量,又一輪大規模開墾開始了。
每一次開墾都讓這片土地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樹木減少草原退化,土壤失去保護強勁的北風裸露的土地沙化進程加速,曾經的綠洲逐漸被黃沙吞噬。
到了20世紀中期庫布齊沙漠已經成爲了名副其實的“死亡之海”,風沙肆虐農田被掩埋,村莊被侵蝕當地居民不得不一次次後退,與沙漠艱難抗爭。
不過人們並沒有放棄希望,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就開始組織考察隊,對庫布齊沙漠進行實地調查,他們在這裡建立了固沙試驗基地開始了漫長的治沙之路。
最初的治沙方法主要是植樹造林,但在極度缺水的環境下這項工作進展緩慢,許多樹苗剛種下就因爲缺水而死亡,人們嘗試了各種方法但效果始終不夠理想。
直到有一天一個大膽的想法出現了,如果能把黃河的水引入沙漠會不會有所改變,這個想法乍聽之下似乎不可思議,把水引入一望無際的沙漠這怎麼可能?
但正是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想法,最終成爲了改變庫布齊命運的關鍵,它爲這片飽受風沙折磨的土地帶來了希望,也爲“引黃入沙”這個驚人的工程埋下了種子。
那麼這個大膽的構想是如何變成現實的?在實施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
“引黃入沙”
2004年“引黃入沙”工程正式啓動,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終於要變成現實了,但將黃河水引入沙漠絕非易事。
首先面臨的是地形挑戰,庫布齊沙漠地勢複雜風沙肆虐,工程人員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修建長達數百公里的引水渠,每一步都充滿艱辛有時剛挖好的渠道就被風沙填平,不得不重新開始。
其次是生態平衡問題,引水入沙不能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工程團隊需要精確計算水量,既要滿足植被生長需求又不能造成水土流失,這需要極其精細的平衡。
還有一個難題就是當地居民的態度,多年的艱苦生活讓一些人對改變持懷疑態度,工程團隊需要耐心解釋讓居民理解並支持這項工程。
面對這些挑戰工程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始於2004年投資3.6億元,修建了185公里的引水渠,這個階段的成功爲後續工作奠定了基礎。
2015年第二階段工程啓動,這一次工程規模更大投資達到8.7億元,新增399公里引水渠兩個階段總投資達12.3億元,創造了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
工程的效果令人驚歎,庫布齊沙漠的植被覆蓋率從不足10%提高到了53%,曾經的黃沙地上出現了湖泊和溼地,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許多野生動物重新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更重要的是沙塵暴的頻率和強度明顯降低,這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空氣質量也減少了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北京等城市的沙塵天氣明顯減少這是整個華北地區的福音。
“引黃入沙”工程不僅帶來了生態效益還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沙漠特色農業蓬勃發展,沙棘、肉蓯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許多農民通過種植這些作物收入翻了幾番。
沙漠旅遊業也應運而生,每年都有大量遊客來此體驗“沙漠變綠洲”的奇蹟,這帶動了住宿、餐飲等相關產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儘管目前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庫布齊沙漠的治理之路仍然任重道遠,生態系統仍然脆弱需要持續的呵護和管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仍是一個長期挑戰。
那麼面對這些持續存在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庫布齊沙漠的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綠色未來:挑戰與機遇並存
庫布齊沙漠的治理成就令人振奮,但這並不意味着挑戰已經結束,相反隨着生態系統的復甦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水資源平衡的問題是首要考慮的,雖然“引黃入沙”工程爲沙漠帶來了生機,但黃河水資源本身就十分緊張,如何在滿足生態需求的同時不影響其他地區的用水,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權衡的難題。
另外儘管沙塵暴的頻率和強度已經大大降低,但風沙天氣仍然存在新生的植被仍然脆弱,需要持續的保護和管理,一旦保護不當可能會導致生態系統退化功虧一簣。
再者生態系統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植被覆蓋率已經大幅提高,但要形成穩定、多樣的生態系統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還有持續的資金投入也是一個現實問題,生態修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長期的資金支持,如何保證資金的持續投入如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庫布齊沙漠的未來發展方向也逐漸明晰,必須要先繼續加強生態保護鞏固已有的治理成果,這包括完善水資源管理系統優化植被結構,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然後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沙漠特色農業、生態旅遊等產業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還能爲生態保護提供資金支持,通過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除此之外還要加強科研投入,庫布齊沙漠的治理經驗對全球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通過深入研究不僅可以爲庫布齊的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當然加強國際合作也是必要的,荒漠化是全球性問題庫布齊的成功經驗值得向世界分享,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可以吸收先進經驗還可以擴大中國在生態治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結語
庫布齊沙漠的治理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它展示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也爲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生態修復是一場永不停止的馬拉松,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但前方的道路仍然漫長,需要我們繼續努力,爲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果你喜歡我的寫的文章,麻煩請點個“關注”,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一同探討,願世界和平。
參考資料
央廣網2018年9月7日《「壯美黃河行」黃河水流進了庫布其 帶走了水患與旱難》的報道
新華社客戶端2019年11月22日《引黃河水入庫布其沙漠:水害變水利,沙地成“溼地”》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