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哲學?《道德經》開篇就給中國哲學定了調(合集完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第1章)
道是什麼?
道是一切真理在人心中的投影,也就是一種模型,這種模型之完美以至於可以解釋宇宙萬事萬物的一切歷史,並且預測他們的一切未來。
爲什麼是人心中的投影,而不是客觀存在的本體呢?
因爲咱們連投影都還搞不清楚,去研究本體有意義嗎?
包子要一個一個吃,咱們一個都還沒吃到,就說自己要吃第十個,可怎麼吃呢?
而且,對於客觀世界的本體而言,根本不是可不可道的問題,而是可不可知的問題。
都見過太陽,太陽曬着很熱對不對?
所以咱們腦補了太陽很熱。
但是有多熱呢?
沒人說得清楚。
哦,書上說太陽表面幾千度?
可幾千度是多熱呢?
咱們能說得清楚嗎?
別說幾千度了,500度有多熱,誰感受過嗎?
是不是有人以爲我想宣揚虛無主義?
恰恰相反,我想說的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可以去認知客觀世界,只是這種認知具有很大的侷限性,而第一個門檻就是我們的感官。
我們對客觀世界的一切認知都來自於“感”,聽到、看到、觸摸到等等,這叫做感性能力。
這種感性能力是目前人類(注意是目前,將來人類沒準可以用腦機接口)從客觀世界獲取信息的唯一通道。
不信?
咱們可以試着找找反例,看看有什麼認知是可以不通過感性能力而直接獲得的?
恐怕是找不到吧?
有了“感”之後我們就認知了嗎?
不是,還需要一個叫做“覺”的過程。
例如我們發呆的時候,雖然睜着眼,有人在咱們周圍走動,他們反射的光到達了咱們的視網膜,咱們的大腦也接受到了信號,可自己就是沒看見,這叫“視而不見”,也就是沒有“覺”。
如何才能“覺”?
咱們需要一個“注意”的過程,也就是把一種叫“意”的東西注入到“感”上面,只有這樣才能“覺”。
好比手機開着攝像頭,但是沒有點拍攝鍵,雖然屏幕上也會出現影像,但是過後不留,想回看是看不到的,這個拍攝鍵控制的就是咱們的“意”。
那麼是不是“覺”了之後就“知”呢?
仍然不是,這之後,“意”會開始“動”,他能且僅能被導向三個維度:
第一個,導向“欲”。
例如咱們肚子咕咕叫,肚子有了“感”。
咱們“注意”了這個感也就“覺”了,然後馬上就會想吃飯,想吃飯就是咱們的“欲”,食慾,他是求生欲的一種。
如果咱們無所事事,任由自己的“意”繼續遊走,他會自然而然地流向“情”,於是咱們便有了情緒,如果可以馬上吃到飯,就會感覺“喜”。
如果不能馬上吃到飯,則會感覺“怨”。
如果咱們仍然放縱“意”,他會給咱們帶來一個“念”,就是“去找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