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呼籲:大學要加強通識教育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 於志剛

通識教育作爲一種具有共識的人才培養理念,如何進一步認識其重要意義,加強通識教育,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造就棟樑之才,是值得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實踐的重要課題。

加強通識教育是造就棟樑之才的內在要求

通識教育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旨在使學生在致力於學習一種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瞭解。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質教育等概念有許多共通之處但又不盡相同。通識教育,是向學生展示知識的廣博性,強調古今貫通、文理兼備,使之基本能夠把握人類知識體系的框架;通過研讀經典和不斷討論、反思,掌握積累知識、探索真理的方法;通過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綜合吸收所學所思,養成健全完美的人格。“通”不是通用,而重在貫通;“識”不僅是知識,更重在見識,通過教育強調分析歸納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通過通識教育,促進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成長爲具有足夠勇氣、智慧和能力去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服務國家和人民的棟樑之才。

通識教育着眼棟樑人才的成長,以學生個體的全面素質提高爲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具有內在一致性。不斷加強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通識教育,對更好地踐行爲黨育人、爲國育才初心使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棟樑之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

與通識教育不同,專業教育旨在爲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作準備,強調學生應掌握必需的實用知識和技術。實際上,關於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如何協調、平衡的爭論,以及如何“相互結合”的實踐探索,是一個長期存在、常說常新的話題。2003年,我們明確提出了“通識爲體、專業爲用”的本科教育教學理念,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實施,得到廣大師生的廣泛認同,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所謂“通識爲體”,是強調“通識”的基礎性、本源性,即通識教育是學生成人、做人的基礎;所謂“專業爲用”,則是指學生應當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具備從事一項專業工作所必需的職業素質和能力。“通識爲體、專業爲用”的本科教育教學理念符合教育的兩大基本規律: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規律和促進社會發展的規律。如何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我們認爲應採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滲透、相融合的形式,而不是簡單地堆砌。

不斷創新發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通識教育首先是“經典的”,但不一定只能是“經典的”,它需要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並因不同國家和民族文明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我們建議通識教育課程要實現“現代化”和“中國化”。所謂“現代化”,是指在通識教育體系中增加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生態文明等新興、前沿、交叉學科內容,這些學科的發展,正在改變着人們對宏觀和微觀世界的認知,深刻影響着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刻影響着現代化進程,可以爲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提供科學基礎;不是簡單地開設這些課程,而是應當在掌握這些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凝練以及通過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整合性”課程,納入到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所謂“中國化”,是指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最新理論成果納入到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豐富通識教育的內涵,實現通識教育的“中國化”。

把通識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方面

通識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它更加註重人的培養,強調能力的訓練和人格的養成,更加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體驗,也是一種教育文化。加強通識教育,不僅要建設高質量的通識課程,還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通識教育元素;不僅要重視課程學習,還要重視實踐環節,有效開展書院生活、社會實踐等,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學習提高;尤其要注重研讀經典,這既是獲取知識、汲取智慧、促進精神成長、實現“通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在網絡環境下破除碎片化學習、打破“信息繭房”,避免成爲隨波逐流失去方向和靈魂的“學習漂泊者”的有效方法。注重採用跨界、跨學科的方式,在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在課程教學與實踐鍛鍊的結合中不斷探索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得通識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學生既有宏觀見解又有解決微觀問題的能力,逐步邁向“既能登高望遠,又能探幽入微”的境界。

通過不斷創新發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不斷豐富通識教育的方式方法,把通識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方面,加強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通識教育,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應積極探索實踐,努力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造就一大批棟樑之才,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

於志剛,中國海洋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