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簡介(四)

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簡介(三)》(以姓名拼音爲序)。

劉玠院士(1997年當選)

劉玠,1943年11月22日出生於上海市,祖籍安徽舒城,冶金自動化及信息工程專家、工程管理及企業管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大學特聘教授。

劉玠於1964年從武漢鋼鐵學院機械工程系畢業 [8] ;1967年獲得北京鋼鐵學院冶金機械專業研究生畢業;1967年至1984年擔任武漢鋼鐵公司熱軋廠自控車間副主任、熱軋廠廠長助理;1984年至1985年擔任武鋼熱軋廠廠長;1985年至1994年擔任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第一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1994年至2007年擔任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 [30-31] 199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07年至2012年擔任中國中信集團顧問、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劉玠長期從事冶金工業計算機控制系統和數學模型的研究與開發,致力於冶金工廠技術改造和重大冶金裝備國產化的創新與實踐;研究領域爲基於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流程型工業智能製造創新型應用研究;爲中國熱連軋及冷連軋生產線國產化開拓者,打破了西方廠商在這一領域的長期壟斷。

劉永堅院士(2017年當選)

劉永堅,1961年11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冷水江市,電子對抗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研究院某所研究員、複雜航空系統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劉永堅於1982年從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工程專業畢業,進入某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總工程師、副所長;1987年獲得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學位;2001年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7年擔任機關某部副部長;2007年擔任空軍裝備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永堅主要從事航空裝備研究工作作爲項目總師,主持研製的某型電子對抗直升機,是中國第一架具有XXXXXX能力的電子對抗直升機(飛機),是當時中國XXXX頻段最寬、功率最大,靈敏度最高、信號處理能力最強的航空電子對抗裝備。

劉澤金院士(2017年當選)

劉澤金,男,1963年10月21日出生於山東省無棣縣小泊頭鎮,1979年畢業於無棣縣第四中學 。激光技術專家,曾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央軍委科技委某領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激光專業;1995年至1999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應用物理系副教授;1997年獲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軍用光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2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理學院定向能技術研究所所長;2016年,任中央軍委科技委前沿科技創新領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2017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2017年11月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澤金長期從事強激光系統和技術研究工作。他是我國強激光工程領域學術帶頭人之一,長期從事強激光系統和技術研究,從基礎研究到關鍵技術攻關、從演示驗證研究到系統研製,全過程主持過我國某強激光系統的研究,爲中國強激光工程發展做出了系統性、開拓性的貢獻。

龍騰院士(2021年當選)

龍騰,男,漢族,1968年1月生,湖北黃岡人,1995年3月參加工作,199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工學博士,教授,雷達信息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

1989年,龍騰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並考取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生,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任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所長;2008年,任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院長;2018年,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2021年11月,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5] 2022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

龍騰長期從事新體制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領域的研究工作。他圍繞新體制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領域的基礎性、共性科學技術問題,主要開展了新體制一維高分辨成像雷達、二維合成孔徑成像雷達、空天對地探測實時信息處理新技術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陸軍院士(2017年當選)

陸軍,1964年11月5日出生於江蘇蘇州,機載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嘉興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上海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南理工微電子學院(集成電路學院)院長。

陸軍於1985年從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畢業 ;1988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學位,之後作爲定向培養畢業生到中國電科38所工作;1991年被委派擔任炮兵某重點新型目標指示雷達總設計師;1996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電科38所副所長;2001年擔任空警2000總設計師;2005年至2013年擔任中國電科電子科學研究院副院長;2013年擔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預警機領域首席科學家;201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擔任嘉興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同年擔任上海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陸軍主要從事預警機技術的研究。他建立了中國預警機信息系統技術體制,突破了綜合效能、空地協同兩項關鍵技術,主持完成首型國產預警機、出口預警機及空地協同系統研製,實現了中國預警機技術跨越式發展。

盧錫城院士(1999年當選)

盧錫城,男,1946年11月13日出生於江蘇靖江,計算機專家,中將軍銜,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0年盧錫城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後進入長沙工學院工作;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至1984年在美國麻省州立大學進修計算機專業;1986年至1992年擔任國防科技大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3年至2001年擔任國防科技大學系主任、院長;1999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至2006年擔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2005年獲得湖南省首屆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06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2007年晉升中將軍銜 。

盧錫城長期從事高性能計算和分佈處理領域研究工作。上世紀70年代,他參加遠望一號測量船中心計算機研製,兩次赴太平洋蔘加發射測量任務。1992年,負責研製成功銀河-Ⅱ巨型機高速網絡軟件系統;1994年,負責研製成功“銀河仿真Ⅱ計算機”系統軟件,設計了集成化仿真軟件環境,提出直接映象優化技術,解決了系統前端機和仿真主機間的強實時通信問題;1997年,主持研製成功“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組織攻克了可擴展大規模並行體系結構、高速互連網絡、巨型機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2000年,主持研製成功銀河超級並行計算機系統,組織攻克了基於超結點的分佈共享存儲(CC-NUMA)體系結構、高可擴展拓撲互連結構、層次式並行編程環境等關鍵技術;2004年,主持研製成功國家863重點攻關項目“高性能核心路由器”。任2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均評估優秀。

羅先剛院士(2019年當選)

羅先剛,男,漢族,1970年12月出生於四川省蒼溪縣,2001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光學工程博士學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光電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所長,四川省政協常委,民進四川省委常委,中國光學學會光學制造專委會主任,四川省科技青年聯合會主席,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光學學會會士、美國光學學會會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國際光子學與激光工程學會會士,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3年羅先剛從四川師範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5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2001年博士畢業後前往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並擔任研究助理;200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2005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8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3年入選首批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 201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所長;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5月,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羅先剛主要研究微納尺度、亞波長尺度下電磁行爲特性規律,包括電磁波超衍射傳輸、局域、極化、吸收和輻射調製等,發展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結構材料和器件原理方法,研究相關設計、分析、加工和表徵分析方法和技術,構建以微納光學、人工結構材料爲核心的光機電功能模塊和系統,促進微納光學技術發展,以及在輕量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納米光刻、高靈敏傳感、電磁探測、電磁隱身等領域應用。

羅毅院士(2021年當選)

羅毅,1960年2月出生於北京,籍貫四川資陽,半導體光電子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

羅毅於1983年獲得清華大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1990年4月—1992年3月任日本光計測技術開發株式會社中央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4月—1992年12月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講師;1992年12月起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7年—2012年任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主任;2021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羅毅主要研究化合物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及其集成應用技術,包括激光器、LED、光調製器、光探測器,及其在光纖通信、寬帶信息感知、半導體照明等領域的應用。

(未完待續)